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日精山上日和月

发布时间:2014-09-17 08:00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镇江古城古有“三山五岭八大寺”,三山,即日精、月华、寿邱。传说日精为太阳之魂灵,日精山位于三山之东,日精山观日最先,大概就是日精山名之由来吧。

日精山在现在的三五九医院里。《光绪丹徒县志》记载:“日精山在府儒学内,明伦堂东,偏近北城下,山面南向,顶宽一丈六尺五寸,其形圆,高三丈三尺有奇。”日精山在府学内,《京口山水志》记载:“镇江有学始于太平兴国五年(980)冬,柳开自常移润。”府学于明景泰年间,迁在镇江曾经的子城东南隅,日精山南。府学内先后建有明伦堂、大成殿、两庑、祭器库、戟门、夫子庙、启圣祠(后改为依仁斋)、尊经阁等等。夫子庙,明景泰间,郡守张岩重建于府学。作为泮池或泮宫的泮泉,仍存于坡间,已列为文保单位。  古时,考生赴府学考场,皆需途经青云门,青云门故有“青云直上”之意。三台栈巷,也是因近府学考场,以祝考生高中“三台”(即汉代对尚书、御史、谒者之简称。)之意。

笪家山在府学前,石池南,山面向北,顶宽三丈八尺,纵长四十丈。高三丈八尺有奇,下至乌风岭,旧应与府学内日精山相接。名“对山”,是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郡守秦淦于学之正南,因岗増土,以宏其规,名曰“对山”。万历年间,邑令庞时雍,以“对山”三面久为民居所侵,撤其藩垣,请复故址,植松柏二千余株。日精山山上,唐元和六年(811)建有灵建寺。灵建寺为古城内“八大寺”之一。万历十七年(1589),云阳姜宝撰稿,邑人范崙书写《灵建寺碑》。康熙二十年(1681),僧尚旭重修。道光年间复加修葺。咸丰年间毁于太平天国。同治初,邑绅议建试院,辟其荒基以为后屋。  日精山与镇江老北门为邻,北门又称定波门,城有两重城门,古称月城。月城外之城楼称定波楼。现在,古城遗址尚存,已立碑以示。日精山,山上不仅有日观,还有光风霁月亭,旧在鹤林寺前周濂溪祠。明景泰年间,郡守张岩重建光风霁月亭于日精山上,匾以是名。光风霁月亭,杨一清有记,说是黄庭坚称濂溪先生周敦颐“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语而名之。光风霁月亭碑有二,由沈固、杨一清分别撰写。

乾隆年间,由邑令杨兆鹤捐廉重建光风霁月亭于日精山,并植梅桃数百株。又于龙门前设护竹朱栏数十丈,常镇通海道查淳有记。因风雨侵蚀,道光二年(1822),阖邑绅士捐资大修。二十二年(1842)海疆不靖,英人侵略,郡城失守被毁。二十三年(1843),邑令王德茂办理善后事宜,复加修葺。咸丰年间毁于太平天国,同治十一年(1872)重修。

史志记载,日观,在谯楼之东日精山上,宋嘉定中,郡守赵善湘创筑,与月观对峙。岳珂有诗叙日观、月观。光绪时,日月二观遗址还在。日观者,还觉启明星,始见日冉升。因日观在府学内,清人应让《光风霁月亭》诗云:“日精对月华,儒风振贤路。学人登此亭,悠然见尼父。”  日观之西为谯楼,谯楼在府治前子城上,宋端平丙申(1236年)郡守吴渊建。谯楼西为月观。月观,即月华山上古万岁楼,晋王恭所创。日观、月观、谯楼和寿丘晓钟,耸立三山和城头。晨钟暮鼓,以节昼夜。日精月华,昼夜相继,光辉古城。鲍皋《月华山》诗曰:“月华山上月,月月一回圆。明月有今古,青山无岁年。”  周镐二十四景图“山绕瓮城”,展现青云门周边北固山主脉与余脉,岗峦起伏,云雾缭绕,城在山中,山在城内,城市山林之特色。

日精山,现仍在三五九医院里。山虽小,日观、光风霁月亭遗址仍有迹可寻。“日精山”三个斗大红字,矗立在山巅。

来源:镇江日报 作者:王礼刚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