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闲话旧时镇江茅匠

发布时间:2014-09-15 08:00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旧时,镇江城郊及东乡、南乡一带农村的农民生活贫困,除了地主、富农家有瓦房外,绝大多数农家都住茅草屋子。屋顶漏雨“拿漏”, 新盖或翻修茅草屋子,都离不开茅匠。镇江南乡上党、宝堰的茅匠手艺精、信誉好、肯吃苦、颇有声誉,农户们修房盖屋大都请南乡茅匠承揽。因此,茅匠在农村曾经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行当。

茅匠们“吃饭”家伙很简单:一副打土墙用的木夹板,一副制土坯砖的木模,一根中间有凹槽的铁钎,一把竹耙子,一把叉子、一把木榔头,一把弯刀、一把抹泥板。

旧时,镇江农村砌茅草屋子一般都是土基墙。镇江山丘多,黄土资源丰富,建房大多就近取土。土基墙砌作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干打垒”, 即在两块固定的土墙宽度木夹板中间,填入用稻麦草屑拌就的半湿黄土,用大木榔头夯实,再一层层加高,形成墙体;另一种是事先制作土墙坯,就是用黄土掺进一些纸筋、稻麦草屑和草灰等,泼上水,一遍遍翻匀、和熟,揉成泥块,放进一个木模里,用脚踩实刮平,再把模子拿掉,一块长方体的土坯砖就出来了,晒干后即可用来砌墙。过去,农村盖房造屋大多选在秋天动工,这时候雨水少,想砌房子的人家老早就开始利用空闲时间准备建房材料,并事先联系落实好茅匠,一般经过一两个月施工,冬季便可住上新房。

农村盖房造屋是件大事,讲究风水习俗,须选择吉日开工。开工时主人在鞭炮声中挖第一锹土,茅匠师傅挖好墙基后,主家将铸有“太平通宝”的太平钱放在墙基下,寓意“太平安宁”“ 万事如意”。待墙砌到顶,上梁,钉椽子,铺一层芦材旺,茅匠们便开始盖屋面了。

镇江盛产水稻、小麦,用稻草、麦秸草盖屋面,屋内冬暖夏凉、环保、省钱,而且耐腐烂,屋面保质期至少五六年。因此,农村盖房造屋,稻草、麦秸草自然成为首选。铺盖屋面草前,首先需把稻草或麦秸草杀青后一把一把地理整齐,再捆成一个个小把子在水里浸泡一下,稍作整理后备用。然后用叉子将一个个草把子叉上屋面,从屋檐开始一线铺开。一边铺盖,一边用铁钎穿竹篾子将草把子固定,如此这般一路压一路铺,不留丝毫隙缝,一般需铺七八路才能铺到屋脊。待前后的屋面铺盖好后,在屋脊扎一个长长的草拢子。一是使屋顶看起来美观一点,二是压住两边最后一层茅草的接头,防止漏水,再用竹篾子与梁绑牢。最后,在新盖的草屋上泼洒一层清水,使草湿润服帖,用竹耙子将屋面梳理抹顺,以利雨水顺利地沿茅草淌掉,保证屋顶盖好后不容易漏水。俗话说:“土基土墙千年寿,就怕一滴漏。”苏南一带茅屋大多是七分的水路,屋面坡度做得稍陡一点,利于排水。

茅匠是个又苦又累的活计,旧时镇江农村有首儿歌:“苦茅匠,茅匠苦,盖好了房子他不住。一把叉子一双手,不捋茅草就翻土。”然而,上梁却是茅匠们最风光的时刻。当那根包着大红布的中脊被稳稳当当地放到山墙上时,立刻会引来一串串震耳欲聋的鞭炮脆响。像骑士一般的茅匠威武地骑在中脊上,边口念“墙基放个太平钱,幸福安康万万年”“ 住宅风水好,升官发财少不了”“ 主家大门朝南开,金银财宝滚滚来” 等吉语喜话,边高高地举起盛满了花生、馒头、米糕、糖果之类食品的竹篮子,不无得意地向屋下翘首以待的人们抛撒着这些食品。上梁这一天,茅匠们可以正儿八经地坐上八仙桌,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当然口袋里也少不了主家赏给的一份喜钱,便把劳累和辛苦忘个尽光。

如今镇江农村,茅草屋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装饰雅致的楼房和别墅,当年那些曾经很吃香的茅匠们也已经老的老,改行的改行,这一行当在镇江已难以寻觅,仅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了。

来源:镇江日报 作者:潘春华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