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大河报》报道,去年初,在郑州开面馆的李刚在网上发出一个求助帖,他说最近查出得了骨肉瘤,需要钱做手术,但家庭条件不好,希望网友们外出吃饭时能到他家的面馆去,这样妻子就能多赚一点钱。该帖发出后,迅速被转发扩散,引发郑州“全城吃面”。中秋将至,曾牵动无数人的郑州“一碗面温暖一座城”的当事人李刚却走了。按照生前遗愿,他把眼角膜捐献给了需要的人,将光明留给他人,把爱继续传递。
作为“一碗面温暖一座城”的故事主角,李刚没有等到今年这个合家团圆的日子,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令人温暖与感动的是,在李刚生命的最后时日里,他感受到了来自这个世界的关爱与善意,而在他走后,网友市民们仍旧会把这种关爱持续下去,继续关照他妻子的面馆生意,让李刚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少些遗憾,多些慰藉。而按照李刚生前的遗愿,他把眼角膜捐献给了需要的人,留下了一份光明在人间,让这种善意与温暖继续传递。
“一碗面温暖一座城”的故事为什么那么感人?就是因为它生动演绎了社会群体对个体的关注与救济精神,体现了人类弥足珍贵的守望相助意识。人是社会性动物,没有人能够离开他人而独活,我们的社会性体现在很多地方,沟通、交流、合作、竞争都是人社会性的体现,而个体对个体,个体对群体,群体对个体,群体对群体之间的救济与帮扶、关爱与照顾,同样是人类社会性的重要体现,而且还是人类社会美好品德与情感的体现。
对我们来说,这顿饭是吃面还是吃米饭,是去这家店吃面还是去那家店吃面,都是无关紧要的小事情,但是对于处于人生困境中的李刚和他的家人来说,却意味着希望,甚至意味着重生。而今天是李刚和他的家人需要“一碗面”的温暖,也许到了明天,就是我们需要别人“一碗面的温暖”。也只有当今天我们愿意为了别人付出“一碗面的温暖”,到了明天别人才愿意为我们付出“一碗面的温暖”。我们整个社会就在这种互相的温暖中变得更有温度,更令人留恋,也更加和谐。
李刚走了,对他和他的家人来说这是一种痛苦、一种遗憾,但是他以捐献自己眼角膜的方式,作为对“一碗面的温暖”的回馈,也是作为对曾经给过他温暖与感动的城市的回馈,最终让这种温暖得到了延续和升华。急公好义、乐善好施、助人为乐、守望相助,这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碗面的温暖”不过是这些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的体现而已。不管我们是故事的参与者,还是旁观者,我们都需要“一碗面的温暖”,需要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