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人办事儿空间压缩、风险增大,是社会公平、法治尊严的彰显,是干部清廉、政治清明的象征
“这事儿难办了!”这种声音越来越多地出现,越来越多的人也有了切身感受:小到医院挂号、驾驶证违法销分、孩子上学,大到办理“减假保”、承揽工程项目、协调人事提拔,如果想托人从中做手脚,难度越来越大了。
曾经,有的“掮客”特别活跃,没有不敢接的活儿;有的官员特别胆大,没有不敢办的事儿。虽然花钱托人走“后门”办事儿是个别现象,但其危害和影响巨大。花钱托人或以权相压办理的这类事儿,大多是不符合相关规定的,有的甚至是明显违反法律的。托人办事儿既破坏了社会公平,又伤害了法治尊严。与此同时,这样的事儿多了,导致更多的人“信人不信法”“信奉关系不相信组织”,甚至让一些办正事的人,首先想到的是找人,如果不找关系、不送钱,心里就不踏实。
如今,托人办事儿者有所收敛,依法办事成为首选,因为钻空子甚至违纪犯法办事儿的风险越来越大了。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反腐倡廉、法治中国建设的强力推进,一大批受人请托、收人好处而违规违法办事儿的贪腐分子落马坐牢,这给一些想利用手中权力寻租、乱办事儿的官员以极大威慑,官场不敢乱办事儿的氛围正在形成。与此同时,在治标与治本兼顾的廉政防线构建中,各个领域的制度规范得到了加强,社会监督的渠道更加畅通,找关系、托人情、走后门办事的空间被极大压缩,官员不能乱办事儿正在成为现实。
不难看出,托人办事儿难办了,这对于广大老百姓和社会的良性发展以及党风廉政建设来说,无疑是件大好事,值得高兴。因为它是社会公平、法治权威的象征,也是干部清廉、政治清明的体现。
托人办事儿难办了,并不等于绝对办不成。欣慰之余,我们还需警惕,“躲过风头”的侥幸心理,人情极盛的民风,都极有可能导致托人办事儿的死灰复燃。最近,76名原厅级以上官员被重新收监的消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从一个侧面印证,能四处“活动”打通各个“关节”办成“歪事儿”的,大多非富即贵,要彻底清除钱权、人情对办事儿规则的影响,非一日一时之功,任重而道远。当然,从这则消息里,我们同样也能感受到党中央反腐倡廉的决心和力度。
该办的事儿马上办,不该办的事儿绝对不办。在根治托人办事儿的“组合拳”中,严惩贪腐“老虎”“苍蝇”一起打,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推动法治中国建设,明确公开透明的办事规则与程序,建立畅通有效的监督渠道……随着党中央一系列举措有条不紊地实施,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各级领导干部彻底不愿、不敢、不能乱办事儿,一定能成为现实。(黄庆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