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夹城遗址中砖砌涵洞侧视
夹城西垣包墙砖遗迹
1994年5月,省市考古专家及本文作者(右2)在六朝造船工场遗址现场。
2000年3月,唐代夹城考古现场。
夹城涵洞顶部
有官窑模印的砖
夹城东侧包墙砖及宋代石板水沟遗迹
五条街是镇江现存的最古老街区,据史志记载,早在唐宋年间就已十分繁华,这里商贾云集,人文荟萃,历朝历代许多名人都曾在这里居住,留下了一个又一个传说和故事。在这一街区的地下也深埋了许多见证昔日繁华五条街的历史遗存。近日,在中山东路、第一楼街交叉路口地下人防工程施工现场,发现了疑为宋代嘉定桥(又名网巾桥)的遗址。这一新的考古发现,使我回想起十多年前在这一遗址附近发现的另外两处历史遗存,虽然过去这么多年,但当年采访的情景至今仍记忆犹新。
1994年5月,在中山东路与南门大街交叉口西南侧一大楼(中国银行大楼东侧)施工工地,发现一处六朝造船工场遗址。遗址内约有400平方米的六朝文化堆积,尤为珍贵的是,遗址内还有一条尚未完全腐朽的木船。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引起省、市考古界的重视。南京博物院院长梁白泉、南京博物馆馆长李蔚然、东南大学教授刘叙杰、南京大学教授蒋赞初以及我市考古专家刘建国等先后多次到现场考察(见图)。专家认为,以古船遗址为重要内容的这一考古发现,在江苏地区乃至全国都是比较重要的,它是当时全国首例发现和保存下来的六朝时期的船和修造遗存,对研究六朝时期镇江的水路交通、造船工艺和古城遗迹都有重要作用,并对研究镇江历史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但由于当时种种条件的限制,这处地下遗址经考古发掘取走部分实物后,就继续施工了。如今很少有人知晓这处地下遗址。
另一处地下遗存是在中山东路、城隍庙路交叉口发现的唐代夹城遗址。2000年3月,供电部门在中山东路铺设地下电缆时发现了夯土,镇江城市考古所的专家闻讯后立即到现场。经发掘,惊喜地发现了原来是唐代的城垣夯土,是穿越中山东路的夹城遗址。城垣夯土宽约15米,残高近4米,夯土由纯净黄土夯筑,夯层约10厘米。夯土内有典型的晚唐越瓷璧形足碗、铜官窑彩瓷执壶、宜兴窑斜腹平底碗以及碾茶用的擂钵等器形残片。在城垣东侧的包砖墙还发现宋代加修的墙体,又经发掘,发现城垣西侧5米之外有唐代运河河床遗迹,考古专家推测它是穿过高桥、千秋桥、清风桥、范公桥南下出城的。
就在这次考古要结束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在夯土下又露出一砖砌建筑的顶部,经过细致的考古发掘,唐代穿城涵洞露出了真容。涵洞规模宏大,砖砌拱券结构,内宽1.9米、高达2米,洞内可容四五人并行。砖为当时官窑专门烧制,不少砖的侧面模印有“润州官窑” 、“官记” 等文字,还见特意烧制大小头的斧形砖,被砌在半圆形拱券的相应部位。亦见印有“上”“ 土” 的文字砖。虽然当年砖间黏结用的只是黄泥浆土,但所砌造的券顶之圆,洞壁之直,所展示出的精良工艺水平令人叹为观止。更令人惊讶的是,涵洞两侧砖墙基底下铺垫的宽约一尺多的厚重整木,在经历了1100多年的重负之后,依旧平整完好。考古结果表明,如此宏大的涵洞,不仅在唐代使用,而且到了宋代、明代还在继续使用,只是规模缩小了许多。直至清代的地层里,还见有垂直的窨井伸入到唐代的涵洞之内。据考古专家刘建国介绍,唐代砖砌涵洞的发现这在我国唐代考古中尚属首见,连曾是唐朝首都的西安、洛阳在考古中也未见这种穿城涵洞。
五条街这两处考古发现,让我们窥见了先民的创造力和智慧,也能感受到古城镇江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愿嘉定桥的考古发掘也同样给镇江市民带来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