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你言我语

语文“瘦身”从古诗开始?

发布时间:2014-09-03 07:20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中小学开学在即,提前拿到课本的家长发现:相比旧版,今年一年级语文课本变薄了很多,不仅删除了旧版中全部的8首古诗,7个单元45篇课文也缩减为6个单元40篇课文,识字量和写字量都有不同程度减少。(《新闻晨报》8月26日)

在中国,语文课本的变化、高考作文的转身,往往都能成为社会热门话题。这大概既是因为中国自古以来的耕读传统,更重要的是,也许我们已潜移默化地达成一种共识:汉语言文字,就像时下的道德议题一样,早已令人百感纠结。这份纠结,是“听写大会”等电视节目纾解不了的,也是渐次回温的全民阅读率安抚不了的。就像上海的一年级语文教材,其实离大多数人很远,但各持己见时,好像它就是居家的柴米油盐。

小学语文教材“瘦身”从古诗开始,此般举措,合适吗?所谓担心,无非是些很古老的文学逻辑:譬如“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又譬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样看来,诗文都抛弃了,这也算数典忘祖了。不过,很少有人细究一下,“书读百遍”,当真就真义了然吗?再说了,教材里少了几首诗歌,并不代表教辅里就没了,文学欣赏课里就一并删了,更不代表家长的手机APP里也消失了。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诗文阅读传统与趣味,如果全部承载在几十页薄薄的教材上,这是何其荒唐和悖谬?

语文教材亦如这个年代,总是也要向改革寻找生力。经济都能进入“新常态”,因时而变的语言文字,有什么理由因循守旧呢?要不要删除古诗或者怎么去删除,这是见仁见智的议题。但有几点是肯定的:一是语文教材,不能太端着架子,总要有点血气、有点温度。就像作家叶开在日前的“语文教育路在何方”论坛上所说的,“现行小学语文课本中还是有不少无趣的内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最需要阅读的动物题材小说却一篇都没有”。有什么,没有什么,不能任由教材设计者闭门造车。二是社会对语文改革,还是要多点宽容与理解。语文教育,也是百花齐放,自然就要容得下百家争鸣。这是很吊诡的一件事:你删了古诗,有人说“8首古诗诵读并不难,读来朗朗上口,很受学生欢迎”;你要是不删,又说课本太厚,为什么不减负——那么,教育部门该往左还是向右?有一点是肯定的:语文教育是个动态的过程,谁也不能指望一个学期的课本包罗万象,更不能指望几篇课文奠定一个人一生的语文素养。

客观而言,社会对语文细节的关注,自当辩证视之:一方面,母语教育本就具有“培根固本”的特性,往大处说,“仓禀实而知礼节”,经济发展了,自然需要叩问本心;往小处说,这是中国教育“重理轻文”的转身,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开始被社会所重估。另一方面,这种过度关注,恰恰也是“语文教育社会化”孱弱的印证。家庭没有读诗与朗诵的习惯,社区没有看书与分享的空间,剩下的,唯有指望学校语文教育“铁肩担道义”。这恰恰是语文教材改也不是、不改也不是的根源。

有人说,时代需要滋养性灵的语文。古诗的来来去去、现代文的删删改改,总是摸着石头过河。多一份耐心,多一些理性,语文改革才会真正贴近过去与将来,才会懂得因循真善美而思考与发声。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邓海建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