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学者冯其庸选注的《历代文选》有明代著名文学家魏学洢的《核舟记》一文,其中写到船头坐三人中除东坡、鲁直外,还有就是佛印。该文说:“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这些文字,对“佛印”的刻画是相当传神的。“佛印”究竟何许人?
《历代文选》注释里只说:“一个和尚的名字,苏东坡的朋友”。《辞海》《中国历代名人大辞典》《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均无“佛印”条,《辞源》里亦只是提到“宋僧名了元,与苏轼、黄庭坚相善,能诗。”寥寥15字。然而明末冯梦龙在他的《醒世恒言》第12卷《佛印师四调琴娘》中却有一段轶闻记载:佛印,原名谢端卿,字觉老,江西饶州府浮梁县人,出身书香门第,“幼习儒书,通古今之蕴;旁通二氏(释道二教),负博洽之声”。为应举到京,当时翰林学士苏东坡闻其才名,每与谈论,甚相敬重,常作诗酒之游,遂成莫逆之交。后宋神宗因天时亢旱,要在大相国寺设斋求雨,由苏东坡制就《吁天文疏》,命充行礼官,主斋,谢端卿要求苏东坡私下挈带他进入大相国寺,“以瞻御驾龙颜”。东坡虽知此事“犯上”,但友情难却,便将端卿扮成侍者上殿执役,并借机送茶,让他接近神宗,不料被神宗发觉,因为谢端卿“生得方面大耳,秀目龙眉,身躯伟岸”,与其他侍者不同,神宗因而发问,谢端卿急中生智,答以“新来寺中出家”者。但他言谈中流露出来的渊博才知,却受到神宗赏识。于是即赐端卿法名了元,号佛印,就于御前剃发为僧。谢端卿原来赴京应试,其才华与东坡相伯仲,实指望金榜题名,建功立业,如何肯出家做和尚呢?但是君命难违,何况假充侍者,不愿为僧,就有“欺君之罪”。谢端卿只好叩头谢恩,假戏真做,假和尚成了真和尚。当时,出家人以剃度为重,每度牒一张,竟花费千贯钱财。如今谢端卿是奉旨剃度,并钦赐紫罗袈裟一领,何等显赫荣耀,因而受到朝野敬重。此后人们只称“佛印”法师,或“印公”,真名实姓反而被人们遗忘了。
《醒世恒言》毕竟是小说,当然不能当作信史。但它倒给我们提供了探索“佛印”其人的线索,因为冯氏在小说里指出:“佛印”法名了元,是江西饶州府浮梁县人。笔者循此查阅了《饶州府志》《浮梁县志》有关“佛印”的史料。
据《饶州府志》卷33记载:“了元,佛印禅师,字觉老,浮梁林氏子”,“幼出家宝积寺,礼沙门日用为师试法,受具游庐山,谒开暹禅师,开暹称赏之。再谒圆通禅师书记,注江州承天为开先之嗣。又游淮之斗方,庐山之归宗,润州之金山、焦山,袁州之大邱,住云居四十年,神宗赐高丽庶衲金钵,以旌师德。”又据《浮梁县志》卷8记载:“了元,字觉老,号佛印,邑之林氏子。‘因读释氏书’,有悟,遂落发于宝积寺。”后“会游京师,奉诏入内讲经称旨,神宗赐号佛印,并赐紫袈裟、高丽庶衲金钵,以旌其德。与苏轼最善,并交秦观、黄庭坚。”
另据《中国人名大辞典》记载:“了元,宋僧,浮梁人,号佛印,居金山寺”。并有佛印以“四大本空,五蕴非有,内翰欲于何处坐?”的“偈语”,难住了苏轼。又有“子瞻尝赠玉带以镇山门”的文苑佳话。至今在江西浮梁县尚有佛印幼时修戒的宝积寺,与当地人供奉东坡、山谷、佛印的“三贤堂”遗址。在金山寺存有东坡赠佛印的玉带并被列为该寺四宝之一。
根据上述府、县两志,佛印的情况大致是清楚的。当然,冯梦龙小说中关于“佛印”俗名谢端卿,以及在相国寺与神宗际遇的逸闻,因多系采摭民间传闻,免不了有虚构夸张之处,所以清人在《曲海总目提要》中的《红莲债》里就有“据剧云:佛印者,临安谢道清之子,俗名端卿,法名佛印。按此乃据小说。佛印本非谢氏子也。谢道清乃宋末谢太后之名,不宜妄用”的一段文字,对冯氏之说予以纠正。而佛印俗姓林,是江西饶州浮梁“林氏子”,自幼出家于宝积寺的史实则是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