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超级银杏”,出厂价是几千元,但落地价却变成了5万元。动辄花上千万元之巨去找所谓的知名公司进行绿化设计,但其实就是几个刚毕业的学生参照以往案例稍加改动,便“大功告成”。其中巨额的差价都去哪儿了?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在一些地方频现绿化奢侈浪费的背后,掩藏“黑色内幕”与“绿色腐败”。(8月20日《京华时报》)
近年来,关于“绿色腐败”的报道不少。比如,广州大道封闭的绿地改造成带状公园,媒体披露在这起绿化改造工程中,一块石头价格竟然高达2万元。后来,广州市政园林局回应称,石头本来是800元一块,有关单位在购石头时的确没有经过公开招标。
而问题就出在这里。因为,一旦采购信息未见阳光,监督就难以随行,继而丑行就会伴之而生。有媒体就曾报道:城市绿化树木的出厂价和落地价中很大一部分差额,都是用在“上下打点”上,而这在业内几乎已成为一种“潜规则”。
笔者以为,这还仅仅是媒体报道过的“绿色腐败”,若加上众多未经媒体曝光的案例,恐怕这个“绿色腐败”的“阵容”会更庞大。俗话说,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所以在权力缺乏约束的语境下,出现一块石头2万元,一棵银杏差价翻10倍的事,也就不足为奇了。
毫无疑问,权力不分大小,监督不能留死角,一片叶子也能折射反腐的力度。城市绿化的权力一旦过于集中到少数未受监督和制约者手中,产生“绿色腐败”的可能性也就急剧增加。所以,防止“绿色腐败”需多方布局,将阳光照射到政府采购的全过程,让阳光为“绿化腐败”现象杀菌消毒。
为此,笔者以为,首先,我们需要不断强化《城市绿化条例》,以及《行政审批法》的法律权威,用法治之手去攥住有关部门任性裁量的权力之手。此外,还需要激活公众的批评与监督权,让城市绿化的规划充分吸取城市居民的意见,并使绿化预算经由地方人大严格审计。唯此,城市里的“绿化腐败”才无生存的土壤,这样的腐败怪圈才有可能彻底消除。
(周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