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镇江市委六届八次全会上,生态立市的发展战略被再一次强化,目标责任更为具体,建设路径更为清晰,时间表也排得更为紧凑。这就需要各级干部在推动发展中增加一把“尺子”,一把用生态文明衡量发展政绩的尺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态尺度”在各级干部思想中的地位,直接决定着镇江生态立市的发展成效,必须强化再强化。
坚持用“生态尺度”量发展,就是要各级干部在做决策抓发展中,时刻强化“生态红线”意识。“生态红线”是继“耕地红线”后,另一条被提到国家层面的“生命线”。红线思维,也是底线思维。就是要用这条“红线”,牢牢捆住一些干部GDP至上的惯性思维。遇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发生冲突时,能够让经济为生态让路;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发生矛盾时,能够有一点“功成不必在我”的宽广心胸。
坚持用“生态尺度”量发展,绝不是只讲保护不讲发展,更要警惕少数干部以生态保护为名推脱发展责任。强化生态文明,绝不是要回归农耕文化,发展仍然是时代主旋律。这一点不能有丝毫怀疑。只是我们在快速工业化、城市化的道路上多一点自省、做一点取舍,不再是捡到篮子里都是菜,不再以牺牲环境、牺牲人民群众的健康为代价,追求片面的物质富裕,而是要在生态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让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客观地说,对于一些依赖老经验、老思路的干部来说,在“生态尺度”约束下搞发展确实有一定的困难。既要用生态的思维去思考发展,还要用发展的思维思考生态文明;既要破解资源环境的“硬约束”去促进发展,还要坚决兑现生态红线的“硬指标”去保护资源;既要做到不欠生态新账,还要尽可能多地还掉发展旧账。难,确实难!因此,各级党员干部一定要对生态立市战略要有清醒的认识,且不可盲目乐观。在遇到两难矛盾时,多一点责任担当,多一点思路创新,坚定不移走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之路,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