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抗战历史的拼图更完整,需要民间社会更多参与,也需要政府层面更多支持
“8·15”日本宣布投降纪念日,是重温抗战历史的重要时间点。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总在提醒我们不能忘却历史,不能忘记抗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过去69年间,我们通过多种形式的历史叙事,描摹出了八年抗战的轮廓和史实。但随着抗战亲历者们一个接一个离世,有一些历史拼图将再也没有机会填充完整。
鉴往知来,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但如果这本书本身就是残缺的,恐怕会让历史在后人眼中变得面目模糊,甚至因未能吸取教训而重蹈历史覆辙。八年抗战改变了中国近代史的走向,也是中华民族公共记忆中极有分量的一笔,我们负有记忆抗战历史的道义责任,也应该用更丰富的叙事形式最大限度地还原那一段历史。
我们主张最大限度地还原抗战历史,是,但不只是为了揭露日本侵略者在战争中的罪恶。更有意义的是,抗战胜利是中国军队一枪一弹打出来的,是无数英烈和普通百姓用生命换来的,他们的名字应该被铭记,他们的故事值得被传颂。还原历史的细节和真相,正是为了给历史一个交代。
在如今的公共话语体系中,抗战历史有被元素化、脸谱化的倾向。总体来说,我们的历史叙事形式不够丰富,视角也比较单一。其结果是,虽然绝大多数中国人通过一些书籍和影视剧,记住了南京大屠杀、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地道战等名词,但还有很多鲜活而珍贵的史实、故事和细节,湮没在了历史的尘埃里。
历史从来都是多面体,仅观其一面,并不足以察其全貌。正是因为以往的历史叙事有太多掣肘因素,很多历史信息都只留下了零散碎片。公众追溯历史的时候经常会遇到“断头路”,有些史实还出现了互相冲突的版本,难免莫衷一是;正史满足不了民众的多样化需求,人们转而从野史中打捞真相,结果反而让历史之水更加浑浊。
我们欣喜地看到,近几年已经有一些媒体、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有意识地参与了打捞抗战历史细节的工作中去。越来越多的老兵在他们走完人生历程之前讲出了自己的故事,越来越多的珍贵史料从尘封的档案柜中重见天日,许多抗战历史都得到了抢救性发掘。历史就像挤牙膏一样,一点一点被还原,然后公之于众。
然而,在千头万绪的庞杂历史面前,个体层面的努力所记录的只能是那个时代的一鳞半爪。在亲历者的个人记忆转化为公共记忆的过程中,应该有更多的国家层面的动员和行动。善待那些曾经亲历抗战的老者——不管他们曾经是属于哪个党派的军人,让更多历史细节得到记录和展现,让当下的年轻人不再患有历史冷漠症,应该是一个大国最基本的责任。
历史一直都是中华民族最骄傲的财富,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更丰富的历史记录,也需要有更多的历史叙事形式。与时俱进地更新我们的历史观,在官方层面多一些解码抗战历史的探索,为搜寻历史记忆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空间,让一些曾经埋在土里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回归公众视线,已经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历史是引领我们走向未来的航标,也是凝聚社会核心共识的粘合剂。世间还有很多珍贵的历史等待被发掘,公众心中还有很多关于“历史去哪儿了”的疑问等待解答。但在抗日战争结束69年之后,留给我们的时间和线索只会越来越少。让抗战历史的拼图更完整,需要民间社会更多参与,也需要政府层面更多支持。
(易艳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