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说了多少年、百姓也盼了多少年的事儿,2日镇江日报再次关注《中小学体育设施能否对外开放》,结果颇为遗憾:“多数学校从安全角度考虑均不对外”。
市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运动需求与公共体育设施相对不足的矛盾,早些年即已显现。而另一方面,学校所属的体育场地在全国总量的占比已经超过70%。可见,把学校场地资源利用起来是解决群众活动场地匮乏问题的可行办法。因此,各级政府10多年前即开始鼓励学校把校内的设施资源逐渐对社会开放。
好的想法,落地时却常面临现实的尴尬。镇江日报记者实地走访,了解到维护管理费用无出处、校园安全难保障等是两大因素。
其实,维护管理费用还是好解决的。社会发展了,人民富裕了,无论是由财政补贴,还是向健身群众适当收费,都是路径。甚至,适度引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也未尝不可一试。
问题是,校园安全保障确是个麻烦。一旦因开放健身在校园出现安全事故,学校很容易就会被告上法庭,而且还处于劣势。贸然对外开放体育设施,对学校而言,无疑是一颗“定时炸弹”,试问校长们能睡着觉吗?
所以,仅仅是社会需要,政府鼓励,并不足以让学校设施对外开放真正落地。
所以,还是需要有关部门出面,尽快制定实施细则,在学校安保、责任保险、问责制度等方面,形成可操作性的规则。甚至未雨绸缪,在校园规划建设时,即考虑设施开放的因素。只有将因开放给学校带来的安全风险予以化解,才能保证学校能够“好心不用担心无好报”,从而推动学校体育设施对社会有序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