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国内·社会

副市长晋升轨迹折射的公与不公

发布时间:2014-06-22 08:52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18日城中媒体以广州近10年间(2005年至2014年)曾任或现任的16位副市长的公开履历为分析文本,试图通过梳理来探寻市长们的群体特征。其中一个发现是,16位副市长中有5位都是经贸口出身,此外,建筑规划领域也比较容易出副市长。

这个观察分析应当是符合实际的。据专家说,城建、经贸口官员易提拔,不是广州特例,在整个中国官场都是普遍现象。因为“这是时代的需要”,城建、经济贸易等易被提拔领域,也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部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年代,在城市快速扩张的时期,经贸、城建工作的重要性凸显,各种资源也相对集中向这些领域聚集,说这些领域的官员相对更容易作为、更易于获得提拔,不仅是客观事实,也是客观需要。

官员的配置及升迁体现了时代的特征,这是没有疑义的,但这不意味着过往的轨迹就没有值得检讨之处。所谓相对更容易有作为、更易于获得提拔,大约与相对更易于出政绩有关,而这些领域呈现的政绩又多表现为看得见、摸得着、易衡量的显绩。在广州之外的其他地方,人们看到不少案例,一些官员的升迁与跌落都和“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有关。如果把政府负债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那么曾经耀眼的作为和政绩就不免要打上问号。当然,这其间存在历史局限性,不是某个人或某一个地方的问题。

在一定的时空,一些领域的官员相对易提拔,自然意味着另一些领域的官员相对不易提拔。倘若二者之间失去平衡,在升迁之路上前者就必然对后者造成一定的挤压,从而导致不同程度的不公。没有得到提拔的官员,仅仅是因为他们所在领域的相对不受重视,而未必与他们的德能勤绩有关。政府所属各部门、各机构应当是没有一个不重要,否则完全可以裁撤,从事各领域的官员应当获得同等的升迁机会;而选拔任用工作若较长时间存在某种优先导向(这很可能是不成文惯例),则必定造成部门、领域间的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也必定由内向外辐射扩展。从这个角度看,经济社会长期存在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弊端与此也不无关系。

正如一个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官员希望在仕途上走得更远是无可非议的。不过,一名官员能走多远,不仅与个人才干有关,也和历史境遇有关。汉朝有一个叫颜驷的人,“文帝好文而臣好武,至景帝好美而臣貌丑,陛下(武帝)即位好少而臣已老,是以三世不遇。”这当然只能当故事看,却也可以看出人生的“遇”与“不遇”。所谓“时势造成英雄”,在过去的一段时期内,城建经济口易被提拔或是一个普遍事实,也可能还会有一定的惯性,但并不意味着这也是人们未来晋升的不二法门。时代要求、时代背景发生变化,对官员选任的侧重自会相应随之变化。

研究分析包括市长们在内的行政官员的升迁轨迹,其价值就在于不仅能使人从他们身上看到时代的缩影,也间接能看到他们之外的其他同样能干的人的落寞身影;而更重要的,则是发现官员升迁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联,并由此出发,在历史的演进中实现二者的结构性平衡。

(作者滕朝阳 是北京青年评论家)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滕朝阳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