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你言我语

垃圾分类试点何以“水土不服”

发布时间:2014-06-17 07:58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2000年6月,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桂林、广州、深圳、厦门被确定为全国8个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14年过去了,效果并不明显。杭州西湖区翠苑四区的社区垃圾分类督导员杨建表示,“多年的生活习惯难改变,居民的自主性还比较低。”(6月11日《人民日报》)

垃圾分类进驻中国14年,却“水土不服”,效果并不明显,可以说完全在预料之中。因为垃圾分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并不是列出分类的条条框框、装上各种垃圾箱那么简单。垃圾分类,在技术、设备这些“硬件”上都不是难题,难就难在使这种分类意识深入国民内心。

就像这位杭州督导员所说,有督导的时候,分类效果明显就好,过一段时间之后,乱丢混丢现象就会多起来。这说明即便是在试点地区,经济较发达、居民的素质较高,但垃圾分类意识仍处于被动状态。

只要垃圾分类意识还未上升成为全民素质,即使有一部分人“觉醒”,如果未形成系统的垃圾分类处理,那结果也必然是“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例如,当广州居民看到自己分类放好的垃圾,被环卫工人混倒进运输车时,就已经宣告了试点的失败,因为,环卫工人这一环节“掉链子”了。

有人会说,只要教好这些环卫工人就好了。未必!即使不同的垃圾被不同标志的车拉走,运到了垃圾处理厂,如果还是“一锅粥”式地处理,那之前所有的分类“成绩”也都只能归零,白白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和感情罢了。

因此,垃圾分类工程,必须是系统的、全方位的,要求从产生、丢弃垃圾的居民,到回收垃圾的环卫、管理、运输人员,再到垃圾处理人员,都必须拥有相应的分类知识和主动意识。而能毕其功于一役的,只能是包含垃圾分类在内的环保教育。

众所周知,日本就是这方面的榜样。比如横滨市就把垃圾细分为10类,并给每个市民发了长达27页的手册,其条款有518项之多。垃圾分类已不仅仅是某一个政府部门的职责或者环保人员的工作,而是渗透到每个日本国民的血液中,成为习惯性动作。在日本,有着健全的关于环保的学前教育和家庭教育,一个未入学的儿童就能够很轻松地把日常生活垃圾准确地丢进不同的垃圾箱,而到了学校,垃圾分类更是必修课。

反观我们,别说是普通的市民、村民,就是白领等精英人群,又对垃圾分类了解多少?做过多少?从环保教育这一点上来讲,14年还太短,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把垃圾分类意识形成民族“基因”,进而“遗传”给下一代。试行垃圾分类,必须以环保教育为中心,多管齐下,配以政府投入、奖惩机制等,才能形成垃圾从“生”到“死”、各就各位的局面。

来源:河南商报 作者:王磊(媒体人)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