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哈市道里区爱建街道党工委工作人员为百名老人佩戴“扶我卡”,卡上除了有照片、病史、亲属联系电话等,还有四个大字“请您扶我”。从法律角度讲这四个字就是佩卡老人向搀扶的路人发出的邀请,出了问题与扶者无关。(6月12日《黑龙江晨报》)
哈市道里区爱建街道给老人佩戴“扶我卡”的最重要功能,有助于老人意外跌倒之后获得救助。街道制作的“扶我卡”有明确的“请您扶我”提示,从法律意义上是一种“自我担责”的要约,可以让更多的老人因为法律关系的厘清得到他人及时帮扶。另外,卡上有照片、有病史和亲属联系方式等内容,无疑也会让跌倒老人亲属“第一时间”获得老人信息,退一步说,既使路人不直接去扶,一个“扶我卡”的信息记载总会帮助路人和相关部门联系上老人的亲属,让老人最大可能获得救助。“扶我卡”的功能和善意不能不让人看好。
另一方面,在笔者看来,“扶我卡”的真正意义在于向社会释放了一个善意的信号,深层次内涵却是“扶”起已经“跌倒”的社会道德。因为法律关系的明确,联络信息的畅通,可以直接打消路人心理顾虑,让路人该出手是就会出手。敢扶老人的人多了,不敢扶的人自然就少了;敢扶老人的习惯养成了,无良的“不敢扶跌倒老人”的社会现象自然也减少和消弥。别看上述“扶我卡”卡片虽小,其深远意义却是重大的,它向社会辐射的是一股正能量,是一种“操作性很强”,也最直接扶助社会道德的方式。
近年来,老人跌倒无人扶事件层出不穷,甚至还接二连三发生“南京彭宇案”这样的“讹人”事件,一时让社会道德处于低谷,人们在跌倒老人扶与不扶上避之唯恐不及,也进一步伤害了社会正义和良性社会风气。而哈市道里区爱建街道为百余名老人制作的“扶我卡”,是一种对不良风气和不良道德的提醒,也是一种切合实际的对社会道德缺失之后的“缝缝补补”。形象些比喻,在社会道德已经出现问题的地方,“扶我卡”就像是一块填补“道德”真空的“砖石”;如果说部分人群已经迷失在“扶与不扶”的道德彷徨之下,“扶我卡”正是一记释放正面风尚的“清醒剂”。
有人可能认为,一张小小的“扶我卡”不过给予了百余老人,在庞大的老人群体面前,街道免费发放的“扶我卡”不过是杯水车薪的现实。在一些地方不良社会风气根深蒂固,奉献和助人意识淡化的当下,一张“扶我卡”究竟有多大的功用也值得怀疑?上述质疑并非没有道理,然而,改良社会风气本身也是“不积跬步何以致千里”的关系,俗话说“积沙成塔,集腋成裘”,这同样适用于社会道德的重构和改良。
(毕晓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