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长说,地下铺了管网,把几百亿埋在地下,老百姓也看不见,我怎么能干这个事儿呢!”在一个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城市调研时,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华听到这样的声音。为此,骆建华建议,设立国家环保基金,给工业企业治污提供贷款,并辅以减免增值税等办法,使第三方治理污染在机制上更完善、更具可操作性。
(6月3日中国经济网)
因为看不见,便对环境的长期治理缺乏基本的兴趣和热情,这样的市长难免让人感觉有些急功近利和不够负责。但不得不说,这位市长又可能是极为理性、极为聪明的。比较而言,将几百亿财政投入到地面建设上,的确能带来更显著的政绩——无论是高楼大厦,还是道路交通,抑或是公共设施,不仅老百姓可以看得到,领导们更可以看得到。如此,这位聪明的市长就可能比那些埋头干实事,尤其是干暂时看不见结果的实事的市长,更容易得到提拔,获得好评。既然如此,为何去执著于那些看不见的政绩?
不仅仅是环境治理如此,城市的地下排水系统也是如此。中国的城市内涝正在成为一种整体发作的城市病。一旦遇见暴雨,城市排水系统就将处于停摆的状态;一旦遇见暴雨,就可能有人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中被淹死。这是多么荒唐而滑稽的事情。当然,理解了上面那位市长的话,问题似乎也就清楚了——地下的排水系统老百姓又看不见,领导更是看不见,如果不遇见什么几十年不遇的暴雨,投资它做什么呢?地下排水系统是城市的良心,但未必能带来政绩的提升。
其实,这些功利的市长们倒不是不知道地下规划和治理的重要性,他们之所以表现出急功近利的思维,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政绩的指挥棒。这就像高考指挥棒一样,指挥棒指向哪里,人们的精力和心思自然放在哪里。既然在政绩考核中,最主要的指标是地方经济的发展,是GDP总量,是显赫的看得见的政绩,市长们自然也就养成了功利的思维:非看得见的政绩不去做,非短平快的政绩不去做。对于这些市长们来说,短短的任期实在短暂,要只争朝夕,而不是一万年。
如何消除这种急功近利的思维?除了道德上的强调之外,更主要的引导,应该是政绩观的改变——以看不见的政绩观引导市长们的执政理念。所谓看不见不是真的看不见,而且强调:从长远的而不是眼前的利益来看官员的政绩,从民生的利益而不是长官的意志来看官员的成绩,从整体的而不是局部的角度来看官员的成果。只有明白城市的发展不是一时之功,城市的文明体现在民生领域,城市的质量取决于其短板,才能懂得什么样的成绩算是真正的政绩,才会懂得看得见的可以追求,看不见的更应努力。就算一些时候公众可能会表现出急切的情绪,但总体而言,他们能够判断出哪些官员是真的在为民办事。
追求速度、追求效果并不是什么坏事,怕就怕在追求的过程中本末倒置,忽视了民生的实际,这种急功近利的政绩观让官员的晋升变得浮躁而缺少理性。只有从源头上找到原因,以看不见的政绩观作为评价的指标,并引入公众的评价,让公众具有决定和问责的权利,官员们才能真的懂得、做到把看不见但感受到的政绩当成追求的目标。 李劭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