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舍身佛寺
在历代帝王中,梁武帝萧衍是仅次于清乾隆弘历的二号老寿星,他活了86岁,在位48年。有些功劳也确实值得称道:以才学言,文武双全,多才多艺,长于文学、书法、乐律等,其全集已佚,但据记载,他精研儒、释、道三家学说,创“三教同源”说,有关儒、玄的书就有《孔子正言》《老子讲疏》等二百余卷,关于佛教的书则有数百卷,诗、文(包括敕书)仅存明人所辑的《梁武帝御制集》,可见他的写作能力。在音乐方面,创制准音器四具,名“通”;又制长短不同的笛子十二支以应十二律。书法方面,仅从他评王羲之书“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为后世所宗来看,亦可见其书学精深。史书称他“六艺皆亲,棋登逸品,阴阳纬候,卜筮占决,并悉称善……草隶尺牍,骑射弓马,莫不奇妙”,可谓博学无所不通。
以生活态度、待人接物言,他有老儒兼老僧的勤劳、节俭、谦恭。史载他在冬天五更就起床办事,手冻得皲裂也不停笔。他一天只吃一顿菜羹粗米饭,穿的是布衣,挂的是木棉制的黑色帐子,一顶帽子戴三年,一条被子盖两年,不饮酒,平时不听音乐。任何时候总是衣冠整齐,就在大暑天也一丝不苟,对待宫内宦官,也是礼貌严肃如对贵宾,更不用说对待士大夫的礼貌了。
但传言他信佛教至痴迷,早晚到寺礼拜,讲宣佛经,专吃素食,断绝鱼肉,以素牲祭祀,甚至连牛皮胶都不用,蜂蜜也不饮用,几十年(有三十、四十等说)绝房事,建同泰寺,各种寺庙遍布全国(多达2846所,仅首都建康就有500余所)。三次舍身同泰寺为僧,让群臣花钱四万亿为他赎身。
于是,有人据此而认为梁武帝笃信佛教、慈爱百姓,现就这两者尤其是慈爱作点具体分析:
首先是真信佛的问题,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第四册中分析:“窃谓释迦为一国储君,出家舍王位如教徒;梁武帝不学佛则已,既学佛变当舍大宝以奉三宝,乃弃本守末,只以‘不食众生’‘不御内’为务。《梁书·敬帝纪》魏征论曰:‘高祖(指梁武帝)屏除嗜欲,眷恋轩冕’,八字如老吏断案。”点出了他“弃本守末”的不彻底性。
所谓慈爱可从两方面看:一是对民众。一方面他从佛教教义出发,连昆虫都不欲杀,每次断重罪(杀普通民众),总要涕泣,整天表示不高兴;另一方面,民众犯了罪,用法极严,如该从坐,不论老幼都不得免,一人逃亡,全家人都被囚禁罚做苦工。为了与北方的魏国争城夺地,他发徐、扬二州民合战士二十万人筑浮山堰(在安徽凤阳县境),企图壅遇淮水灌没魏国的寿阳城——如果得逞,那寿阳城内外几十万人将成鱼鳖。水利工程家都说,淮河中沙土轻浮,不可筑堰,他不听,用铁器数千万斤沉水底,仍不能筑成。他又用木料叠成方框,中填大石,上面加土。役人担负木石,肩肉腐烂,疫病流行,尸骸满路。冬季大寒,役人又冻死无数。516年,淮水暴涨,浮山堰崩坏,沿淮水城镇村落的居民十余万人都被水漂入海。北魏不动兵力,梁国民众死伤却在二十万人以上。此外,对魏战争不时发动,南北军民在战争中死伤不可计数。梁武帝是个“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但得不到什么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但得不到什么地的无能而贪残的杀人魔鬼!装扮的佛教慈悲面目,在事实面前有何用处呢?清姚范《援堂笔记》卷三三:“梁武事佛戒杀,而贪竞躁愤,遂令人氏漂没波涛,疆枕原野,大盗移国,死者如麻。至于三度舍身,宗庙以面为牺牲,无补亡社之征,奚救诛夷之祸。”说得很深透。
二是对士族及王公贵族。他以士族为统治基础,从各地搜荐士人做官,滥设官职,文武官号繁多,官阶二十四班,官号109个(一说492个),又增设州郡县,计有23州,350郡,1002县,有的村落里设州或郡县,安排地方官,对士族犯罪一律宽免,对王公贵族(亲属)如六弟萧宏贪财牟利,作为统帅听风雨声逃回也不办罪,甚至对侄子(曾在萧统前为嗣子)萧正德叛逃西魏而又归来,也不予治罪,也未边缘化,只是哭着教训一顿,还给他西半侯爵位(此人最后恩将仇报,与侯景勾结兵围台城饿死梁武帝)。只有一个例外:长子萧统“蜡鹅事件”后不调查研究,不沟通,至死也未原谅。一方面法不责众,另一方面苛求嫡长子,令人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