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你言我语

与其聘专人挑刺,不如尊重公众反馈

发布时间:2014-05-23 07:24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今年以来,眉山市丹棱县建立暗访监督人员库,并组织开展暗访监督活动。昨日,丹棱县纪委书记骆仕明透露,像李开鹏这样的“挑刺工”,他们“秘密”选聘了40人。“这是一份只有两个人知道的秘密名单,即使‘单上有名’的人,相互间也不知道对方是不是挑刺工。”骆仕明说。(《华西都市报》5月19日)

聘请“挑刺工”暗访政风行风的做法其实并不新鲜,有的地方叫“政风行风监督员”,有的地方叫“暗访队”,甚至有的地方还鼓励公众“随手拍”。几前年,山东德州市宁津县针对政府人员刮起的治庸风暴,当地纪委部门在全县轮选人际关系简单、对工作充满激情的外地刚毕业大学生,配备暗访仪,在全县各机关、乡镇暗访。不过风暴之后依然回归常态,否则“宁津模式”作为治庸利器,恐怕早成全国经验了。

“挑刺工”也好,“暗访队”也罢,其最大的短板在于,一是其难以形成常态化和制度化,依旧没有摆脱“人盯人”的治理窠臼;二是谁来监督监督者也存在问题,甚至容易导致权力寻租和腐败现象;三是没有利益关联的挑刺,会受人情因素、工作状态和个人责任所影响,在公平性上也难有保障。基于以上理由,才导致“官聘耳目”很容易“视听模糊”而最终难以为继。

从轰轰烈烈到最终回归沉寂,既是“挑刺工”制度设计的走向,也是各地治庸行动的结局,并最终陷入“越治越庸,越庸越治”的路径依赖。虽然权力对权力的监督能立竿见影,但权利的参与才能发挥根本作用。作风好不好,官员庸不庸,公众最有发言权。因为他们的感受最为真切,诉求最为强烈,改善的愿望也相当迫切。现实之中,“公章旅行”式的作风问题,早已成为公众的心头之痛和挥之不去的阴霾。

譬如前不久,在北京工作的育龄妇女王梅意外怀上了第二胎。因符合生育二胎的条件,全家人为此一起行动办生育证,在老家和北京来回奔波盖了30多个公章,复印资料达50多页。一家知名企业负责人透露,该企业耗时4个多月,跑了10多个部门,盖了20多个公章,花了10多万元,仍未“备齐”办理厂房房产证所需的全部材料。如此生动而直观的事例,比任何挑刺员的见证都有说服力,若是连公众意见最大的问题都无以解决,“挑刺员”即使再强悍也只能昙花一现。

角色不同在感觉上完全不一样,无以摆脱利益束缚也难作出客观评价——计生办证难曾经是许多育龄群众的切身体会,但是广州市计生局相关负责人希望通过媒体纠正这种炒作,他举例称自己的亲戚朋友办计生证,只要把资料带齐,办证都很顺利。至于其他如教育官员体验上学难,卫生官员体验看病难,几乎成为践行群众路线线的“标配”。问题在于,假若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权力者就会对公众的呼声和诉求不会孰视无睹。以亲身之后发出“确实很难”的感慨,恰好证明庸懒散的作风问题,从来都是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体系存在。没有了利益攸关方的权利者参与,一切内部式的治理活动再热闹,也难以摆脱“三而竭”的结局。

与其聘人专人挑刺,不如尊重公众反馈,这是对权力监督的根本出路,也是治庸最有效的办法。(堂吉伟德)

来源:光明网 作者:堂吉伟德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