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你言我语

当“垃圾围城”遇上环境敏感

发布时间:2014-05-19 07:06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近年来,环境问题频成突发事件的诱因。如果说,“逢PX必反”已成我国已进入“环境敏感期”的显性表征,那围绕建垃圾焚烧厂的拉锯战,因循的也是类似的环境焦虑。杭州“5·10事件”,就是个典型案例。

  如今,这起因垃圾焚烧项目选址争议而起的群体性事件,已告平息。当地官方已表态:在没履行完法定程序和征得大家理解支持的情况下,一定不开工;全程确保群众知情权,项目会“求取最大公约数”。

  此前就有媒体报道称,近几年与垃圾有关的较大规模的民意事件已发生13起,其中跟焚烧有关的有10起,跟填埋有关的有3起。这次,再添一例。杭州规划拟建的亚洲最大的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因被部分市民担心会产生烟尘、排放二恶英,所以遭遇杯葛。尽管杭州市政府解释,选址规划综合了多方考虑,并承诺采取国际最先进的设施设备,但仍难平息当地市民的焦虑。

  担心污染侵袭,无可厚非。但以封锁省道高速、打砸等方式表达诉求,未免过激。它逾越了法律轨道,制造的也常是互耗,就算以维权为诉求指向也不可取。可在谴责暴力之余,也应看到,部分人选择以“闹大”来求关注,既源于表达渠道的淤塞,也跟环境议题的高关注度不无关系。

  杭州有关方面负责人也对此不乏认识:“理解公众的心情,但这种‘欢迎建垃圾焚烧厂,但不要建在我家门口’的‘邻避思维’让政府左右为难”。“邻避思维”,看上去似显狭隘,但在环境问题频现的语境中,对切身环境权益的关注,已成公众近乎本能式的吁求。

  在此事件中,“邻避心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但它并非症结所在,毕竟它理应成环境治理中的“民意支点”。真正值得思忖的,仍是在信息不对称、沟通失灵的议事框架下,几方诉求在博弈界面上铺开、衔接。

  就此事看,杭州新建垃圾焚烧厂,跟“垃圾围城”紧逼的境况有关:杭州主城区生活垃圾每年增长量在10%上下,但杭州垃圾处置能力7年来无增长。今年一季度,杭州每天平均产生生活垃圾8400吨。提高垃圾处理能力,已迫在眉睫,而较于填埋,焚烧也成为更生态化的处理方式。而先进的焚烧设备,也降低了焚烧的负面影响。

  但纵使如此,前置性工作做得不够,仍会让其跌倒在民意跟头上:它是否会影响居民生活环境?周边村庄是否要迁离?……都成了公众的疑虑。这“合并命名”,也就是重大事项上的知情权。公众或许对垃圾焚烧抱有“臆断先行”的偏见,认为二恶英不可控,但这不是漠视民众意见表达的理由:事实上,在“民意支持”成政策设计重要变量的情境下,在“充分解释和说服”的基础上取信于民,已成必备的施政素养。

  在建垃圾焚烧厂事宜上,信息公开与营造平等议事氛围,尤为重要。项目可能存在的风险,风险控制情况和环评结果,都应该面向公众公开,并在决策上遵循听证程序。以杭州为例,要赢得民意支持,就不能搞“先斩后奏”式的公开,将项目上马了才象征性地告知,而应在选址前就接纳民意参与,将“听计于民”在决策序列中前置,实现全程的透明。

  要知道,公众疑窦,也并非在立项之初保证“采用最新技术”能消除得了的。现实中,就有不少承诺“打水漂”的现象。相较之下,拿出确凿的动作来,如对项目无缝动态监管,将其实时排放数据公开,更具说服力。

  实质上,垃圾减量处理的治理任务跟民众的环保诉求并不矛盾。二者冲突,往往就在于关系没理顺。此前就有很多专家指出,垃圾焚烧要减少二恶英排放,就必须以分类分拣为前提,否则,混合燃烧下,可能产生大量二恶英;在选址上,也该有缜密论证,与居民区的距离、影响的人口密集度,包括外围的“清运车会否加剧拥堵”等,都在应考虑之列;还有建立环境责任保险制、对受影响群体的利益补偿机制等等。在“垃圾围城”渐成“城市病”的当下,这也应该被治理者奉若圭臬。

  说到底,在建PX、垃圾焚烧厂等项目中,做到完全没生态风险很难,要消除附着其上的扩大化了的环境敏感,就必须从尊重环境权益、改进决策程序着手,把环境决策上升到关涉生存权的高度上去审视,并在舆情反馈中裨补缺漏,以良性互动积攒民意筹码,而非总沉浸在“单向决策”的优越感中。

 

来源:光明网 作者:佘宗明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