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恒顺第二代掌门人李友芳传奇人生

发布时间:2014-05-14 08:46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恒顺第二代掌门人李友芳的传奇人生

 

李光耀

  

捐赠证书与奖状

李友芳与李光辉在竹林寺

蒋侣云

  

作为民族资本家,李友芳是镇江恒顺香醋的第二代掌门人,具备超常的经营战略,在新中国制醋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作为爱国人士,李友芳具有非凡的爱国热忱。他支持公私合营的改造,将自己家族多年打拼积蓄的厂房、设备、股份等出让,恒顺成为镇江第一家公私合营的企业。他有两个儿子是革命烈士,抗美援朝时期,他将家里的玉器、铜器、瓷器、字画等珍藏的古玩悉数捐给国家。

李友芳还是我国早期的邮票收藏家,在他身后,夫人蒋侣云女士先后两次将他珍藏的邮票5194枚捐献给了镇江博物馆。

近日,为纪念爱国人士李友芳的文史图书《邮情无价》出版。记者联系了李友芳先生71岁的女儿蒋小云,由其提供的档案资料,给我们讲述了李友芳的精彩人生。

一生情系邮票方寸间

《邮情无价》讲述了李友芳的集邮故事,刊印了在他身后,夫人蒋侣云捐献给国家的五千多枚邮票中的部分珍品。

李友芳的收藏遍及五大洲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价值连城的清光绪四年(1878年)我国最早发行的大龙邮票彩色无齿样票、小龙邮票黑印样、慈禧60寿辰的邮票样票、日本蟠龙邮票、第一次世界大战纪念邮票等。

早在1948年,李友芳就曾设想将自己的邮票珍品集印成册,分发给亲朋好友共同欣赏,后因故一直未能实现心愿。去年,是李友芳诞辰110周年,在市政协文史委的帮助和恒顺集团的支持下,为这本《邮情无价》筹划出版。

出生于1903年的李友芳,15岁中学毕业后考入镇江的中国银行当练习生。因为对银行邮件上不同图案、面值、颜色的邮票产生兴趣,萌发了集邮的念头。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友芳和家人避居上海,十多年收集的邮票存放在镇江寓所,全部丢失,集邮曾一度中断。不过,因家中亲友在全国各处经商,每每以航空函互报平安,航空邮票的精美再次引发了他集邮的兴趣。他于1940年加入了新光邮票会(民国时期我国著名的民间邮会组织)。

这期间,他结识了著名的红印花邮票专家、镇江老乡王纪泽,收集了大量的早期国邮。随后开始集中收藏中国早期邮票中的珍品、变体和样票,并在集邮界崭露头角。著名邮学家陈志川主编的《国粹邮刊》第28期“邮人小志”专栏中曾专门介绍李友芳的集邮经历,称之为早期收藏家,可见李友芳在当时集邮界已有很大影响。

李友芳不仅邮品珍罕,邮识亦好。1947年,他发表《对于变体票的我见》一文,对变体票及市场价格和收集等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还是镇江早期集邮活动的倡导者和核心人物,据其子女回忆,当年李家的客厅是镇江集邮者的集聚地,每逢节假日,客厅总是高朋满座,邮友们在此交换邮品,或相互交换邮识,许多年轻人在集邮方面都得到过他的支持和鼓励。

1981年1月李友芳去世,夫人蒋侣云女士秉承他的遗愿,先后于1981年和1985年,两次将李友芳珍藏的邮票5194枚捐献给了镇江博物馆。1990年10月1日,市集邮协会和市博物馆联合举办的镇江市第六届邮展上,博物馆的展品全部为李友芳夫人所捐赠。

李友芳集邮素有“四多、二全、一专”之说:品种多、系列多、变体票多、捐赠多;藏品中,中国邮票和世界邮票都比较全;镇江博物馆专门为他捐赠的邮票设立了保管室。

报国之心情长 报国之时苦短

李友芳不仅是一位了不起的企业家,更是一位爱国人士。

1938年,大儿子李光耀带着家里购买的德国相机奔赴延安,后被派往上海、石家庄等沦陷区从事地下工作。地下工作缺乏资金,深明大义的李友芳给儿子资金支持,并利用恒顺的货船,将重要稀缺的药品送往苏北我党地下组织。1949年5月,解放太原的战斗中,负责战地摄影的李光耀不幸牺牲,年仅25周岁。

1950年抗美援朝,李友芳鼓励正在上高中的另一个儿子李光辉报名参军。抗美援朝胜利后,李光辉被送到东海舰队海测培训班学习海测技术。1960年12月26日,身为区队长的李光辉执行海测任务时,为抢救战友和高级测绘仪器不幸牺牲,年仅29周岁。当时的海军司令员萧劲光得知消息后,悲痛地说:“李光辉是海军和平建设时期牺牲的第一人。”

在镇江市烈士陵园纪念馆,记者看到了一张李光辉与李友芳的合影。这是蒋小云知道的唯一的一张父亲与小哥的合影照片。1959年,她还在上高中, 小哥李光辉从部队回家探亲,与父亲在竹林寺游玩时拍下了这张照片。那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李光辉用自己节省下的津贴,买了罐头食品带回家,她当时特别开心。“这是小哥最后一次探亲”,蒋小云记得,“在家里总共只住了两天时间”。

儿子的为国牺牲,让李友芳更加坚定,要像儿子一样,为国家多作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李友芳积极要求进步,当选为江苏省民建会员和省工商联执委、市工商联副主席、市人大代表。抗美援朝期间,为支援国家建设,他多次将自己珍藏的瓷器、玉器、铜器、字画等贵重文物捐献给国家。

李友芳的夫人蒋侣云,曾是市电焊条厂的会计,深受丈夫的进步影响,她参加了工商联合会家属团的工作,通过说服企业主的家属来推动公私合营。作为全国烈属模范,多届市政协委员,蒋侣云在参加全国双拥模范会议发言时说:“报国之心情长,报国之时苦短。”

李友芳与蒋侣云的善举,在《镇江市志》、《京口区志》、《镇江市润州区军事志》上都有记载。

记者在陆小波纪念馆内,看到存放在该处的李友芳夫妇多次捐赠的证书和奖状。蒋侣云一生省吃俭用,1980年到1989年期间,她先后13次给镇江的儿童、教育、福利事业捐款达3.87万元。

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3万多元无疑是一笔巨款。蒋小云告诉记者,两个哥哥牺牲的抚恤金母亲一直存着,加上父亲“文革”后平反,10年工资的补发,母亲最后都一并捐赠给了社会。

蒋小云记得,母亲在捐赠父亲邮票时曾告诉儿女们:“这些邮票都是父亲毕生的心血,家中子女较多,如果一旦分割,这些珍品就容易散落,不利于保存。”

儿女们都非常尊重母亲的决定。虽然从小耳濡目染,蒋小云和兄弟姐妹们都喜欢集邮,但母亲从未给过他们父亲的珍品邮票。

记者了解到,李友芳的子女没有一位在恒顺工作。李友芳从小教育孩子们,一切要靠自己,只要自己努力、自己奋斗,都能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如今的蒋小云是一名退休教师,曾先后在镇江四中和镇江中学执教。除了两个牺牲的哥哥,其他兄弟姐妹分散在上海、南京、湖南株洲等地,有的搞科研、有的从事技术工作。

 

 

 

小龙邮票四方联

(我国第二套邮票,1885年发行,是我国第一套有水印的邮票)

 

万寿加盖样票

(清万寿12分银加盖暂作洋银1角竖双联样票,十分珍贵)

日本版蟠龙邮票5元样票

日本版蟠龙邮票四方联

(清日本版蟠龙邮票是大清国家邮政局开办以后第一次正式发行的邮票)

 

蒋小云在故居前 马彦如 摄

建国前,恒顺曾在台湾设有分店?

很多人知道,早在1935年,恒顺就在上海设有分厂和分店。而恒顺在台湾设有分店的信息,好像鲜为人知。

李友芳先生共有8名子女,出生于1943年的蒋小云是他的二女儿,也是他至今还生活在镇江的唯一一个孩子。

这几天在和71岁的蒋小云采访交谈中,蒋小云很确定地告诉记者,她很早就知道。据她回忆,1948年底,父亲曾派人带钱和物品去台湾建立恒顺分店。

有这回事么?

4月24日中午,记者又联系了恒顺的老厂长马永林。电话中,马厂长表示自己知道有这件事,但台湾那边是不是还在生产就不太清楚了。

蒋小云说:“1948年年底,父亲决定去台湾开拓市场,本来想派自己的大姐姐和姐夫去的,后来因姐姐身体欠佳,改派店里信得过的伙计带着资金、技术人员和生产工具等物品,前去台湾组建分店。”

新中国成立后,李家与台湾失去联系,该店后来的生产经营状况、销售情况皆不得而知。

蒋小云回忆,大约在1975年左右,李友芳走访上海亲戚,亲戚曾很神秘地取出从香港带回的台湾产恒顺牌酱菜,父亲品尝后还称酱菜口感不错。

据蒋小云介绍,上个世纪90年代,时任镇江市工商界联合会主席的陆汝纯先生率工商代表团访问香港期间,来自台湾、香港以及东南亚地区的客商还向他打听过李友芳先生和镇江恒顺的有关情况。

1999年时,赴美的镇江人士曾在美国买到过台湾生产的恒顺酱菜,惊喜之余打过越洋电话告诉家人。

昨日,记者联系了在台湾的朋友,目前只了解到,台湾市场销售的恒顺产品大都来自内地。恒顺的台湾分店不知道是否还在?

李氏后人希望故宅前能立碑纪念

新中国成立前夕,物价飞涨,通货膨胀,恒顺再一次陷入困境,濒临破产。

当时,困难到厂里连职工工资都发不出,李友芳忍痛将位于市区江边小营盘地区的几十间李氏家族私宅抵押给镇江的中国银行。贷得约2100万元的金圆券,用以维持恒顺的正常生产以及发放职工工资。最终,恒顺走出困境。

新中国成立后,经与银行交涉,金圆券与当时人民币的币值兑换,银行同意李友芳每月归还人民币24元,还满100次即可赎回住房。记者手上的最后一张还款单据显示,这是1966年1月的第77次还款。在蒋小云家里,记者还看到一沓还款单据,这些由中国人民银行镇江支行出具的收款收据,缴款人是李友芳,摘要上写着“收回小营盘房屋押租款”,金额都为24元。记者看到,第一次缴款时间在1959年的8月30日,而第77次后,由于“文革”的原因,蒋小云说还贷之事不了了之。

房子抵押给银行后,蒋小云记得自己和家人一度住在位于大西路的恒顺工厂里面。1954年公私合营,家里搬出工厂,在外面租房居住。李友芳的子女们工作后,都凭自己的努力,住上了属于自己的房子。而李友芳夫妇,生前一直住的是房管所的公房。

蒋小云说,因为小营盘的房子是祖产,最后没有赎回,父亲李友芳为此还受到过家里兄弟的埋怨。

4月24日上午,记者在蒋小云的陪同下,找到了位于小营盘15号的李友芳故居。这里所有的房屋都已全部拆除,没有蒋小云陪同,记者怎么也不可能找到旧址。据说故居原有几百平方米,不过因为处在建设中的江河汇楼盘的高楼内,看上去倒不显得大。

李氏故居的房子不久前已经全部推倒重建,记者现场看到一幢“人字顶”的房屋外形已经砌好。因为是清代遗留的老房子,虽已成为危房,仍很有保留价值,这是市文管部门正在原址上原拆原建。

71岁的蒋小云来到了建筑工地,心情复杂,她说:“我和家人都有一个心愿,希望将来房屋重建好后能在前面立块碑,让别人知道这是李友芳故居。”

作为李氏恒顺的掌门人,李友芳在新中国制醋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镇江人民应该永远记住他。 (马彦如)

 

来源:京江晚报 作者:记者 马彦如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