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中山大学文博专业学生蔡洁挺在宿舍自缢身亡,据遗书显示,自杀原因是“找不到工作,也无法按时毕业”。
(5月4日《新京报》)
一个鲜活生命的逝去让人伤心,一个“学术帝”的自杀让人欷歔。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学历膨胀与贬值的今天,一个研究生因为冷门专业不易找到工作和需要延期毕业而自杀,极易让人产生对现行教育体制进行抨击的冲动。但是在感叹生命脆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按捺住躁动的情绪,毕竟,蔡洁挺的自杀只是一个个例。
在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以后,本科生乃至硕士和博士,实质上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天之骄子”了,学历光环效应已经黯然消退。在工作、生活中,长期生活在“象牙塔”中的人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抗压能力强的人会主动适应,逐步抛弃自身不切实际的优越感,进而逐步发挥自身的优势获得人力资本投资回报。但是对于一些抗压能力差的人,可能就会产生焦虑、不解和自责,进而走向极端。从媒体报道中可以知道,蔡洁挺在读本科时就经常独自一个人去学校后山游玩,在毕业季同学聚餐时,当同学们都在述说找工作不易时,他也不与同学交流。可以说,正是这种内向和孤僻的性格,导致蔡洁挺在延期毕业和找不到工作的双重压力下走向了崩溃。
很多人习惯于将悲剧归结到制度因素上去,然而,让现有的教育体制背黑锅显然是不公平,而且也会掩盖造成悲剧的真正原因。据教育部门的数据,2014年全国毕业生达到了727万人,截至1月底,硕士毕业生就业率只有33%,大多数人都在努力找工作、寻出路,少有人走上极端道路。而且,在中山大学历史系,硕士延期毕业并不少见,蔡洁挺是唯一一例走向极端的。
蔡洁挺的悲剧只是个体的悲剧,不具有普遍意义。与其因此抨击教育体制问题,不如从身边做起,引导剥除了“天之骄子”光环的大学生们正确对待可能出现的挫折,提升抗压能力,应对各种各样的危机,毕竟生活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有顺境就有逆境,只有主动面对,敬畏生命,才会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