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上二图为北固山“金焦在望”景点老照片及近影,均由金存启先生提供。

滔滔长江的浩渺烟波里,绚丽金山和雄伟焦山隔水相望,世世代代,无数人陶醉其中。这就是“金焦两点”。她早已不只是一个名词,一个形容词,她是一帧图画,更是文学的一个基本元素。

早有古人运用这一元素写出许多佳联,这方面应首选明代赵楫:

揽胜一登楼,岸阔潮平,金焦两点;

携樽凭吊古,读诗论画,苏米千秋。

这副早先定格在北固山多景楼的对联,“金焦两点”四字好比当空起舞的彩练,恰到好处地装点了镇江的这座名楼。“金焦两点”还装点了金安清题小孤山联:“有美一人中夜闻五铢环佩,遗世独立下游俯两点金焦”。曾国藩题瓜州盐栈联:两点金焦,劫后山容申旧好;万家食货,舟中水调似承平”等。

“金焦两点”不仅成就了许多楹联,更是许多诗词佳作的重要构件。早在宋朝,词人方岳就数次在他的词作中运用了“金焦两点”。在《题甘露寺中峰》词中,他写道:“金焦两点自东西,着我于中亦一奇。菰叶苹花秋共晚,山寒未必白鸥知。”这里,“金焦两点”装饰的是甘露寺景色之奇,读之立感秋色悄然而至,使人产生许多遐想。

乾隆皇帝《自金山放舟至焦山》诗之一写道:“舆情望幸酬深耽,用是五举巡江南。金焦两点矗波翠,何异前三与后三。 路便聊以驻信宿,要因省方观田蚕。”这里,“金焦两点”句虽是直白,却已是全诗中的佳句了。

比乾隆皇帝擅长写景的人很多。比如康熙年代词人顾贞立的《满江红》,上阕是这样写的:

此夜秦淮,桃叶渡,兰舟桂桨。回首处,金焦两点,水天一样。望去金波惊万里,愁来白发三千丈。笑闺中,赢得愧称兄,予差长。

在这里,山、水、天和有情绪、有动作的人溶合在一起,颇有韵味。

又如清代诗人鲍之钟《题谢芗泉侍御金焦放舟图》诗:“谢公只爱东山住,未识金焦两点青”句;清代词家孙尔准《渡江云·登北固亭》词:“枫林红尽处,孤亭涌出,四面瞰秋光。正渴虹饮雨,两点金焦,青翠满空江。”这里,“金焦两点”简直就是“绮丽”“绚烂”“瑰异”等等的绝美代词。无论如何,它至少也有助于表达诗(词)人当时一种独到的赏美情趣。

心境是诗词的灵魂。乾隆时代的曾燠,因游焦山不果,便郁郁不乐,他在《游焦山……即次宾谷拟诗韵》长诗中说道:“塔铃不报江风颠,金焦两点如浮烟。”美景使人赏心悦目,错过美景自然会令人失意。用“浮烟”与“金焦两点”相连,曾燠当时的灰暗心境还用多说吗?同治年代的诗人涂庆澜,他写出“长江茫茫青接天,金焦两点浮晨烟”(《渡扬子江望金山焦山》)的诗句来,则比上例更深一层。他着意把“浮烟”与“金焦两点”连接起来,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自己不满当时黑暗官场的愤懑心情,流露了诗人厌倦官场、归隐田园的思想。

在诗词中直接借助“金焦两点”表达了欢快,展示了愉悦的,更是大有人在。如元人萨都剌,他在《题喜寿里客厅雪山壁图》诗中写道:“大江东去流无声,金焦二山如水晶”;民国时期的学者林纾,他写的《金焦帆影图题识》是:

江南欲赏冶城秋,两点金焦踞上流。试向妙高台上望,好山何处是扬州。

这些诗句,难道不也令读者产生愉悦心情?

在许多诗词中,“金焦两点”不仅是镇江这个美丽城市的代词,更指代长江下游这片富饶的土地。比如宋人方岳在他的《木兰花慢》词中写道:“问许大乾坤,金焦两点,曾几兴亡。”

运用“金焦两点”帮助自己升华思绪,出色地表达自己爱国情操的,更有清末的邓廷桢。曾任两广总督,因随林则徐参与虎门销烟,被诬削职的邓廷桢,在长江下游被革职之后,流放伊犁之前,写下了《水龙吟·雪中登大观亭》这阕名词,词的前阕是:

关河冻合梨云,冲寒犹试连钱骑。

思量旧梦,黄梅听雨,危栏倦倚。

被氅重来,不分明处,可怜烟水。

算夔巫万里,金焦两点,谁说与,苍茫意?

这里的“金焦两点”,完全就是祖国河山了。词人在词中愤然问道:我们这个伟大的祖国,从夔巫万里,到金焦沿海,可怜地受着西人的侵略,有谁敢说这是天意呢?全词充分表达了词人心中的忧思和迷茫,写出了他找不到知音、得不到理解的悲哀和痛苦。

“金焦两点”与文学

发布时间:2014-04-27 08:23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来源:镇江日报 作者:沈伯素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