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恒顺传奇

发布时间:2014-04-24 08:23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香糟乳腐、百花五茄、金波玫瑰、虎骨木瓜……你听说过这些恒顺的产品吗?随着上世纪80年代一批老工人退休,一些生产技术或已失传——

从“朱恒顺”到“李恒顺”,老档案见证当年“恒顺传奇”

  

恒顺官酱园光绪25年执照

1926年朱小山所押曲房房地产契照片

镇江恒顺酱醋厂民国时期广告

1926年收支表,酱醋油糟酒面均生产

1948年镇江一店存货,看出当时生产的品种

 

 

一直是镇江人的骄傲,也是古城镇江对外交往的一张特殊名片。这个骄傲源自恒顺香醋。

在镇江市档案馆,我们看到了一张光绪年间颁发的执照影印件,上面清晰地留有这样的字句:“光绪贰拾伍年伍月廿一日给……右照给官酱园朱恒顺收执……”

这张1899年老档案,是恒顺第二代老板朱长源纳银80两后,申领到的执照。它是恒顺保存至今最早的纸质历史资料,也是全国百年老字号企业中极其罕见的实物资料。

关于镇江恒顺香醋,还有哪些你不曾知道的事儿呢?连日来,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

京城的镇江会馆“百花会馆”

名称源自恒顺的“百花酒”

《中国医药大典》上说:“醋产浙江杭绍二县为佳,实则以江苏镇江为最。”镇江香醋,以其质地优良、风味独特,跃居全国四大名醋(镇江香醋、山西陈醋、四川保宁醋、浙江大红浙醋)之首。很多人都知道,恒顺香醋很有名,也知道恒顺曾经生产过名扬全国的百花酒,却可能不知道,镇江恒顺最早的产品是酒而不是醋。

道光20年,也就是1840年,江苏丹徒西麓村人朱兆怀创建了“朱恒顺糟淋坊”,其特酿的百花酒作为贡品,使京城人也为之倾倒。就连当时京城的镇江会馆也改名为“百花会馆”。

据史料记载,从1893年到1911年,恒顺糟坊最兴旺的时期年产百花酒约210吨,醋110吨,酱220吨。百花酒曾于1908年参加巴拿马赛会,1909年参加“南洋劝业会”,均荣获金牌奖章。

可以这么说,没有百花酒,就没有镇江醋。镇江醋继承了百花酒之香,香益弥远。

因为酒的产量直线上升,酒糟的处理成为一个问题。开业十年后,1850年,恒顺开始利用酒糟加入谷壳发酵,酿制香醋。

与此同时,镇江的通商开埠促使朱恒顺糟淋坊扩大酒、醋生产的规模,开始用黄豆和麺粉制酱,自设门市经销,批发零售独家酿制的产品。恒顺也开始涉足榨酱油、制酱、腌制酱小菜。由于产品质量精益求精而销售日广,作坊生产迭增。恒顺香醋在民国初,年产达三千坛(每坛按七十市斤计重)。此后,恒顺便开始蓬勃发展。

现在百花酒已发展为恒顺老酒、一品苏黄、东方之韵等系列产品。原恒顺厂长马永林告诉记者,即使是计划经济时代,企业用粮供应紧张的时期,恒顺也没有放弃造酒这一传统工艺。作为苏派黄酒的杰出代表,目前恒顺年产原酒1000吨,其产品多次荣获国际金奖,并广泛出口日本、韩国和欧洲各地。

铁炭行出身的朱兆怀

创立了“朱恒顺”

朱兆怀祖辈主要经营铁炭行。某年,一山西客人运来大批铁和炭,委托朱氏代为出售,然后该客去山西运货却一去不返。朱氏毫不费力因此致富。发财后,朱氏后代在镇江附近开设企业。单在扬州就设了七个布店二个酱园店,故在扬州有“朱半城”之说。在谏壁则开设了恒大酱园、嘉泰当典。

朱兆怀则在镇江西门外开设了恒顺糟坊。据说,当日朱氏家族聚会,朱兆怀嫌酒味欠佳,惹得家人不快。有人顺口说道:“要吃好酒,自己开店。”朱兆怀为此暗下决心,有朝一日非开业酿酒,以解此讥不可。故而,恒顺一开办,就酿造了闻名遐迩、群众喜爱的百花酒。清朝地方官采为“贡品”献给皇上。

1893年,“朱恒顺”改牌号为朱恒顺酱醋糟坊,并在西门大街(今大西路)作坊对面设立门市部,既做批发,又搞零售。由于朱氏敢于大胆创新,以至于每每能在同行竞争中取胜,获利很大。

古语有云:生于安乐,死于忧患。

1911年,“朱恒顺”传到了第三代朱小山的手中。自此开始,恒顺的经营日益腐败。据坊间传说,当时朱家有六支大烟枪每天吞云吐雾,终于把家底弄薄了。恒顺的生产日趋下降,到1924年酱类和百花酒都停止了生产,一年只生产六、七百坛醋(约20吨)。朱小山还任意挥霍生产资金,据说一夜之间就赌输了18000元。

在生活难以维持的情况下,朱小山竟然将地基和房屋出售给了天主堂。记者在市档案局看到了相关档案。市档案局工作人员小吉告诉记者,1925年春,“朱恒顺”的生产和营业均已停歇,1926年5月,朱小山通过多方接洽盘让事宜,终于以38000元将恒顺盘给了李皋宇。

那么,当年的“朱恒顺”,按现在的白银价格,这块金字招牌价值多少呢?

上世纪二十年代,社会上通行的银圆是1912年民国政府发行的银圆,一枚“袁大头”含银七钱二。记者在网上搜索了近期的现货白银价格,为每克19.93元,如果按一斤十六两计算,则价值170余万元,如果按一斤十两计算,则价值270余万元。也就是说,“恒顺”这个招牌,在80多年前陷于风雨飘摇的谷底时,也是一块金字招牌。

船运起家的李皋宇

辉煌了“李恒顺”

话说因为“醋产浙江杭绍二县为佳”,来自浙江镇海的李皋宇兄弟相当有经商的眼光,接手恒顺后,坐实了醋“以江苏镇江为最”的说法,辉煌了这个老字号。

李皋宇兄弟的先辈在宁波以经营钓船起家,相当于现在的物流,其业务以代客运输为主,也自营粮米。其父曾有钓船七艘之多,船工一百多人。运量达到大船五六千担,小船七八百担的水平。其经营范围从浙江沿海远至营口、秦皇岛,而长江下游则以镇江对岸的七濠口仙女庙为终点,难怪他们会选中镇江的恒顺。

李皋宇是个了不起的企业家,为人精明强干,既能守业,又能创业。他除了接手恒顺外,还接办了清江大丰面粉厂、高邮裕亨粉厂、泰州泰来面粉厂、扬州面粉厂、南通复兴面粉厂、无锡泰隆面粉厂、镇江贻成面粉厂,同时还投资常州民丰纺织厂、苏州植物油厂、上海三友实业社、天利氮气厂、天原化工厂。此外,他也是镇江水厂的创办发起人之一。

李皋宇在陆小波等人的撮合下接手恒顺后,以生产酱醋为主,制酒为辅,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改进包装、扩大销售等做法,压倒了同行。他先将自牌号改为“镇江恒顺源记酱醋糟坊”,投入原始资本4万元,另吸收亲友存款约5万元,由其三弟李纯宇任经理开始经营。

最初几年,由于对该行业生产经营生疏,加之“朱恒顺”遗留下的是一个烂摊子,生产经营均困难重重,两年时间资本几乎亏尽,李纯宇积劳成疾。1928年,李皋宇不得不再垫本4万元,并先后延聘董仲芳、唐盛标、周受天为经理,终于使企业走上扭亏为盈的道路。

董仲芳、唐盛标、周受天等人,相当于如今的职业经理人,这证明了李皋宇拥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其中周受天熟谙酱醋生产,对产品质量把关甚严。据说每当工人抬醋醅经过经理室时,他坐在经理室内就能嗅出醋醅的优劣,而后查询究竟。因此生产工人不仅个个佩服,在操作上更加不敢马虎。这让记者在昨天参观“恒顺醋文化博物馆”时,在二楼的经理室前,深有感受。

李皋宇除知人善用外,还利用自己的优势,在贻成、泰来两面粉厂购新麦时,为恒顺收进低价面粉,并利用运洋油至蚌埠出售之便,收购黄豆运回镇江给恒顺做原料。李皋宇在原有西门大街总店的基础上,于1928年至1930年,先后在大埂街设立第一分店,在日新街设立第二分店,在小码头设立第三分店,并在上海北京西路成立总发行所。随后,又在上海八仙桥、槟榔路及虹口开设了三个分店。

此外,李皋宇还非常注重产品商标和包装。

“本厂自制……原料不惜工本……凡蒙赐顾,请认明本厂金山商标,庶不致误……”这是记者在市档案局看到的一份民国时期报纸上的广告。恒顺除在1930年注册了“金山”商标外,还对酱菜、醋等分别采用了马口铁罐头和玻璃瓶等在当时非常时尚的包装。不仅便于旅客携带,还不易变质。

1932年,李皋宇的七弟李纯全担任经理时,恒顺的生产和业务更是节节攀升。醋和酱菜已销售到安徽、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及华北沿海城市。恒顺在外省的经销处达31家,产品同时也开始远销南洋一带。1935年,李皋宇将恒顺源记酱醋糟坊正式改组为“恒顺酱醋股份有限公司”,并在上海开设了分厂。1936年,恒顺的各种产品产量都达高峰,其中,醋年产7000坛,罐头酱菜35万听,制酱黄豆1800担……

恒顺创设以来达到了鼎盛时期。来自市档案局的老档案证实:此时的“李恒顺”,已开始涉足房地产和债券等领域。

以质量为生命

“恒顺”抗战胜利后重放光彩

1937年,恒顺增资6万元,将总股金扩大为10万元,准备趁势发展。未料,当年,抗日战争爆发,战乱及李氏兄弟内部斗争的摧残使恒顺遭到了极大破坏。李皋宇全家避往重庆,后绕道回到上海。

镇江沦陷8年,因为强烈的民族气节,李皋宇从未回镇江过问恒顺的发展。在此期间,李皋宇的异母兄弟、并非恒顺股东的李武,以李氏代表的身份,成为恒顺经理,继续经营。抗战胜利前一个月,他暴卒于镇江。

其实此时,李皋宇已经在上海继续恒顺的产业。

他筹集资金港币22000元,在沪西槟榔路购地3亩多建筑厂房作为生产基地,并调用了镇江厂的技术工人,生产镇江风味的香醋、酱油、酱菜。厂名则为“镇江恒顺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厂”。

抗战胜利后,李皋宇的长子李友芳在危难之际接管了恒顺,他利用自身在金融界的社会影响力筹集资金,艰难维系生产,也使老字号恒顺渡过了那个灾难深重的历史时期。以质量为生命的他还定下了一个规矩:不管哪一天,醋质量好,产量高,就通知厨房间买肉犒赏工人师傅。这在当时的制醋师傅们间被传为美谈。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1959年,李友芳代表恒顺出席广州交易会,使镇江香醋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打入国际市场。他在广州为改革制醋工艺中一项繁重劳动——出锅,以1000元购买了一根防酸橡胶管。这在当时算是一笔很大的成本,但这样的投入使工效大为提高,同时也成为恒顺制醋车间管道化的示范。1964年,李友芳到上海,他的弟弟们拿出一瓶酱菜要他品尝,他认为酱菜质量很好,比当时恒顺的酱菜的品质要好,一问这是台湾生产的,回镇江后,他当即建议召开车间主任以上会议,以提高质量。

也许还有许多人不知道,李友芳还是一位爱国的民族资本家。他的两位儿子参加解放战争,并最终为国捐躯,李友芳后来还捐出了全部资产,支持抗美援朝。新中国成立后,李友芳积极支持公私合营改造,恒顺成为镇江第一家公私合营企业。

来源:京江晚报 作者:记者 沙艳秋 何 菁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