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是巧合。4月15日的报纸,头版头条与二版头条,讲的都是“最后一公里”。一个是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一个是农田水利建设的“最后一公里”。
仔细想想,或许并不一定是巧合。基层群众常常反映,老百姓最痛恨的往往不是上面没有好政策、好措施,而是政策始终“走在路上”,服务始终“停在嘴上”,实惠没有真正“落在身上”,造成“末梢堵塞”。说到底,这恰恰就是“最后一公里”发生的问题。
“最后一公里”,原意指完成长途跋涉的最后一段里程,被引申为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最后的而且是关键性的步骤,通常还说明此步骤充满困难。为什么会充满困难?很简单,因为一件事情到了“最后一公里”的时候,往往要动真格,需要真心抓实在干;要碰硬茬,触及各方面利益。这确实不容易。而另一方面,这“最后一公里”,往往发生在基层、体现在民间,地位低,呼声弱。所以,很多时候,“最后一公里”的事儿,会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
4月15日,两个“最后一公里”同登头条,而且,一个略有理论务虚,一个标准实务操作。或许,这恰恰从两个方面证明,有关方面已然重视起这“最后一公里”发生的问题。或许,这也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让基层老百姓感受到的真切变化。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两个“最后一公里”的新闻,让人欣喜,但仍是报纸上的文字。这“最后一公里”是否真的打通了,更需要检验实际的效果;这“最后一公里”是否能长期保持畅通,更需要时刻倾听来自民间的声音。同样的道理,还是4月15日见报的新闻,有关部门在火车站北广场的管理与服务工作,这“最后一公里”是否畅通,老百姓可以用眼睛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