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愔书法作品《至庆帖》
郗超 像
书接上回。兴宁三年(365年),晋哀帝驾崩,司马奕即位。庾道怜被立为皇后,徐、兖二州刺史庾希也就成了国舅爷。
可惜庾道怜福薄命浅,才被立为皇后,太和元年(366年)就病逝了。第二年,桓温在势力进一步巩固之后,开始对庾希下手了。桓温奏称前一年前燕进攻兖州,攻陷数郡,庾希身为徐、兖二州刺史,未能及时救援,难辞其咎。庾希因此而被免官。此后,庾希又被弹劾,说他在免官后多次盗取京口的军需品。遭遇一连串打击,庾希寄住暨阳,逐渐远离了政治中心。
徐、兖二州刺史职位再次空悬,这次由谁来接任呢?出人意料的是,桓温举荐了郗愔。郗愔是谁呢?他是此前在徐、兖二州刺史任上病故的郗昙的哥哥。他们的父亲郗鉴曾任徐州刺史,苦心经营京口十余年,郗氏家族在京口具有较强影响力。
桓温为什么会举荐郗愔呢?据《晋书》记载,桓温并非是想将郗愔拉拢为自己人,而是对郗愔为人比较清楚,知道他没有什么抱负,而且为人迂腐。桓温希望借助郗氏家族在京口的影响力,平抑庾氏在当地的潜在力量,然后徐徐再图京口。
关于郗愔的为人,《世说新语》里有则有趣的故事。郗愔赴京口上任,王徽之前来祝贺。王徽之乃书圣王羲之的儿子, 郗愔是王羲之的小舅子,王徽之也就是郗愔的外甥。外甥上门看舅舅,这原本是件开心事,没想到从进了郗府开始,王徽之嘴里就一直念叨着一句话:“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行军打仗,谋划策略,这都不是舅舅的长处啊。郗愔的儿子郗仓听了,很是气愤,便对哥哥郗超说:“王徽之这小子出言不逊,实在让人不能容忍。”郗超劝他说:“这两句话是陈寿对诸葛亮的评语,人家把父亲比作是诸葛亮,这有什么好生气的呢。”原来,“应变将略,非其所长”这句话,是陈寿在《三国志》里评价诸葛亮的。
大家也许觉得这个故事有点离谱,哪有外甥这样对舅舅的。但大家如果了解王徽之其人,就不会觉得奇怪了。那个著名的“雪夜访戴逵”的故事,主角就是王徽之。魏晋时期名士都是自命风流,所以才会发生这些有悖常理的事。不过透过这个小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在王徽之眼里,郗愔是根本不胜任徐、兖二州刺史这一要职的。
郗愔虽然没有什么才能,但对朝廷并无二心。镇守京口这一战略要地,也是格外小心。但郗愔的长子郗超,却进入了桓温的幕府,桓温对他“倾意礼待”,郗超也是“深自结纳”,看来两人关系之亲密,非同一般。当时桓温篡位野心尚未完全暴露,郗愔对儿子投靠桓温,显然没有反对。桓温举荐郗愔镇京口,或许也与此有一定关系吧。
太和四年(369年)春,身居京口的郗愔突然接到朝廷的命令,让他和桓温一起,出师北伐。其实,邀请郗愔北伐的正是桓温。很显然,桓温想通过再度北伐,进一步树立自己在朝廷的威信。郗愔接到命令,根本没看透桓温的用意,激动得不得了,认为实现自己理想抱负的时候到了。他赶紧写了封信寄给桓温,信中表露了自己的想法,愿意和桓温共同辅佐王室,并请求率部渡河北上,讨伐前燕,收复失地。
郗愔的这封信,首先到了儿子郗超的手中。看过信之后,郗超当即将信撕得粉碎。他为什么这样做呢?郗超长期在桓温身边,对他的心思知道得一清二楚。桓温经常念叨“京口酒可饮,兵可用”,觊觎京口这个地方已经很久了。桓温以朝廷的名义,邀请郗愔一起北伐,其实含有试探的意思。郗超担心,郗愔的这封回信可能会引起桓温的猜忌,像前任范汪、庾希一样,惹来灾祸。于是他提笔代父亲给桓温写了封回信。信中说,自己不是将帅之才,且年老多病,不堪军旅重任,希望能找个地方休养,并劝说桓温统领自己的部队。桓温见了这封回信,大喜过望,当即调任郗愔为冠军将军、会稽内史,自己当仁不让地兼任徐、兖二州刺史。自此,桓温掌握了长江上下游的全部军事权,实力进一步增强。
这是《资治通鉴》关于此事的记载,《世说新语》里有段“郗超毁笺”的故事,说的也是这件事。而据《晋书》记载,郗愔是经过郗超的出谋划策,自己提笔给桓温写的那封信,出发点无疑是明哲保身。这两个记载,哪个更可信呢?
从后来发生的事情看,“郗超毁笺”应该更可信。郗超卒于太元二年十二月(378年初),而郗愔卒于太元九年(384年)。据《晋书》记载,郗超病重时,将一只装满书信的箱子交给门下的弟子,说:“家父年事已高,我死之后,如果他过度悲伤,就请将这只箱子交给他;否则,请将此物烧掉。”郗超死后,郗愔果然悲痛不已,以致染病。弟子见状,便将箱子送给郗愔。郗愔打开一看,里面全是郗超和桓温密谋的往来书信。郗愔大怒,再也不为郗超悲痛流泪了。
这个小故事从另一方面说明,郗超当初为桓温出谋划策,郗愔并不知情,因此不太可能事先听从郗超的建议,将京口拱手让给桓温。
桓温图谋多年的京口重镇,就这么不费一兵一卒,戏剧性地得到了。接下来他要做的,就是一步步实施篡位计划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