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公布了《教育部关于公布201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浙江有38所高校新设73个专业,都在今年开始招生。其中,“物联网工程”和“商务英语”等热门专业最吃香,被众多学校扎堆“抢注”。(新华网3月30日)
近几年,国家对物联网发展高度重视,物联网专业因而在高校走红。据报道,在教育部审批设置的专业中,全国共有700多所院校申请增加这一专业,目前已有数十所大学开设了这一专业。但作为一种新型专业、招生热门,物联网专业在被“热炒”的同时,该学科师资匮乏、教材短缺、人才培养定位模糊,无论是高校还是教育部门,都没有对该专业的市场需求及未来发展给予明确评估。
目前,随着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性的增加,许多高校,在一方面扩招,另一方面生源不景气等问题下,并不是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知识水平,或者通过调整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发挥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而是通过申办、炒作所谓“热门”专业,来迎合学生及家长,争取更多生源。而更要命的是,许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并不是“人无我有”或“人有我强”,而是相互拷贝、互相模仿,“你有我有大家有”。
基于此,那些曾经的招生热门专业,在短短几年内就成冷门的例子屡见不鲜。英语、法律、新闻、 会计学、工商管理等这些曾经的热门专业,如今相继跌入“最难就业”之列,很大程度上是人才质量和市场供大于求的结果。许多高校急功近利,汽车好卖就开汽车专业,房地产热就开房地产专业,嗅到热门就一哄而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新专业。事实证明,许多“热门”专业,不是败在了同行的相互拷贝中,就是没落在鱼龙混杂的质量培养上。能成为长久热门的专业,几乎不可能的。
高校的专业设置、招生计划,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把关审核,但如果有些部门专业性不够,或者责任心不强,就难免出现把关失责的问题。一份来自我国43所新建本科高校建设的评估报告显示,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合格率仅为59.8%,专业建设合格率约为69.8%(《中国青年报》3月4日)。有知情者介绍了部分本科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建设模式:提倡重视社会需要,就盲目上马新型专业;强调应用型发展,就忽视教育规律。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是,三五年间上了一大堆新专业,培养的学生质量不合格。这不仅造成资源浪费,对于学生来说,更是青春的浪费。
(刘道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