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考释

发布时间:2014-04-02 08:29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唐诗别裁集》载:“高适,字达夫,沧州人。举有道科。哥舒翰表为书记。翰兵败,奔赴行在,迁侍御史。历迁西川节度使。代宗时,封渤海县侯,卒谥忠。有唐诗人之达者,适一人而已。”又称:“适五十学诗,每一篇出,为时称颂。”《人日寄杜二拾遗》一诗,据萧涤非考证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正月初七。高适56岁,正在蜀州刺史任上。杜甫50岁,两年前已弃官闲居成都草堂。他们17年前即与李白同饮于北海太守李邕席上,9年前又相聚京师与岑参、储光羲等同登慈恩寺塔(大雁塔)。可谓多年之故交。

诗题中的“人日”,据《西清诗话》载:“方朔占书谓岁后八日:一日鸡,二日犬,三日豕(猪),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五保)。其日晴,所主之物育,阴则灾。”今天看来此说自然没有科学依据。但从祈福的角度看,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则是农业社会人们的福祉。我们应该理解先民的殷切企望。

题中“杜二”即杜甫。唐代诗人习惯于彼此称呼大排行——其人在同曾父兄弟间的排行。杜甫行二,高适还有《赠杜二拾遗》一诗。高适行三十五,杜甫亦有《送高三十五书记》《寄高三十五詹事》等诗。

题中“拾遗”乃指四年前(757)杜甫所任左拾遗官职。此亦为唐人称谓上的习惯——以前任官职称呼免、贬官员。

全诗云: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南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高适悲悯赋闲老朋友的境况题诗相赠,复因同样羁旅他乡而动乡关之思。这便是开篇之语。四年后高适仙逝,十年后杜甫在《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诗中,还对此深情厚谊念念不忘道“叹我凄凄求友篇。”

“柳条弄色不忍见”,古人折柳送别,高杜二人为不拘形迹的挚友,故每次分手都依依惜别,甚至用不忍见柳色来表达不愿离别之情。

梅花正月里盛开,但没有“忘形故人”共赏,不觉令人愁肠百结。“空断肠”,《全唐诗注》作“堪断肠”。似乎“空”字在程度上又加深一层——即使断肠也是于事无补。

“身在南蕃无所预”,清人沈德潜以为是高适自指,夹注云:“时为蜀、彭二州刺史。”而萧氏认为“谓甫不预政事。”又,《全唐诗》“南蕃”作“远藩”,考高适任西川节度使,是远离京师藩卫朝廷的军事重臣。说自身虽不能直接参与朝政,但内心还为国事万般忧虑。可能更合诗句本意。

今年两句,对不可确知的命运表示了深切的担忧。“明年人日”,《全唐诗注》作“明年此日”。按:首句开篇二字已呼应诗题,今年句复又点题,明年句第三次点题,收束处的“东南西南人”为一绾结。故知还作“人日”是。

“一卧”二句,指杜甫一生为官时间不长,书剑飘零,风尘衰老可叹!

“龙钟”二句,自谦已老态龙钟还忝列俸禄二千石的高官之中。考:汉代太守秩二千石。唐人好以汉代太守比州刺史。又,孔子曾自称“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杜甫也自称:“甫也南北人。”

沈德潜注此二句曰:“言羁绊一官,萍踪断梗,转不如遨游四方之为乐也。”今人富寿荪先生不同意此说,另主新意云:“此谓自惭衰迈龙钟犹忝居刺史之职,有愧于漂泊四方之杜甫。”究竟孰是孰非?让我们看看当事人杜甫的理解。

东西南北更谁论?白首扁舟病独存!

这既是杜甫十年后的酬答之诗句,也是悼亡怀旧的哀辞。杜甫认为亲切地直呼尔汝的这句诗,在表达对自己遭际关切的同时,还包含着对“东西南北人”的敬重。而今还有谁来关心老病缠身我之死活!尽管哀痛如此切肤锥心,但杜甫还是表现出“人民诗人”关心民瘼的朴素本色:将小我融入整个国家形势之中,从北辰(指朝廷)说到东海,从西蕃(吐蕃)说到江南,而这些也正是亡友所最关注的大事。心心相通正是他们生死之交令万千读者深深感动的原因之所在。

来源:镇江日报 作者:郭殿忱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