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文化·教育·体育·娱乐

报告文学需要瘦个身

发布时间:2014-03-31 08:52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比起小说和诗歌,报告文学无论如何要算个年轻的文体。上世纪80年代前后报告文学始热,代表作家和作品主要有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刘宾雁的《人妖之向》、黄宗英的《大雁情》、理由的《扬眉剑出鞘》、张锲的《热流》、柯岩的《船长》、陈祖芬的《祖国高于一切》、鲁光的《中国姑娘》、程树榛的《励精图治》,杨匡满、郭宝臣的《命运》等。进入新世纪后,以何建明、赵瑜、徐刚、王宏甲、李鸣生、哲夫、邢军纪、黄传会为代表的报告文学作家,以更宏大深邃的视野进一步发展着报告文学这个文体。所不同的是,上世纪80年代的报告文学作品,大都文字短小,多则三五万字,少则五六千字,通常发表在报刊报纸上;而新世纪以来的报告文学,几乎无一例外的全部是“书写”——少则三五万字,多则三五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除部分发表在大型文学期刊,很少发在报纸副刊上,更多的是以图书的形式通过新华书店去发行。

熟悉出版市场的人都知道,相比上世纪80年代,当下文学报刊、书籍的发行已经越来越小众化了。过去,随便一本省地级文学刊物,发行三五十万本是常事,即使上百万本也不是什么新闻。经过三十年的河东河西,今天全国文学报刊发行的总和恐怕也就百万册。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过分析。

偶翻一九八五年第二期《人民文学之友》,上面刊载了田流的文章《小报告文学好——读〈高山流水觅知音〉有感》。田流是上世纪80年代有重要影响的报告文学评论家、编辑家,曾一度主编报告文学杂志《时代的报告》1985年前后,正是报告文学非常活跃的时期,正如田流在文中所写:“报告文学既有新闻性,又有文学性,是被人们重视和喜爱的根本原因。它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把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真实地告诉读者,但它又与通常的新闻通讯不同,报告文学不仅忠实地告诉读者生活中发生了什么有意义的新事物,而且用文学的笔法,生动具体形象地把那一事物再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睹其人。”尽管田流主编的是一本比较厚重的报告文学刊物,可他还是道出了“三五千字的小报告文学最受读者欢迎”的心里话。

那个年代,好多报纸副刊都刊登报告文学,后来由于某些作家利用报告文学为企业做广告,结果使报告文学成了名副其实的“广告文学”。因此,很多报纸在上世纪90年代后几乎再也不登报告文学了。既然报纸不登了,那么就往刊物写。谁料,刊物面对日益萎缩的读者市场,发行锐减,哪个老板愿意花这个冤钱呢?结果,积重难返,报告文学终于陷入了低谷。当然,报告文学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也不是没有它振聋发聩的声音,如赵瑜的《兵败汉城》、《马家军调查》和何建明的《落泪是金》在读者中都曾引起巨大的反响。

报告文学的社会作用有两大功能,一是塑造典型,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另一是直面社会,揭示矛盾,弘扬正气。在我们过去几十年的报告文学创作中,这两方面都不乏优秀的代表之作。但就报告文学的体量而讲,我则赞成中短篇为好,即两三万字的中篇,万八千字的短篇。至于两三千字,我以为那该归于人物特写似乎更合适。像那种动辄几十万字的报告文学,我对其能否叫报告文学深表怀疑。道理很简单,报告文学具有新闻性,写的是新近发生的事。而在报告文学里过多的介绍背景,就失去了新闻的特性。这一点应该引起报告文学作家的充分注意。当然,文学作品中需要瘦身的也不光是报告文学。

来源:镇江日报 作者:红 孩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