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副部长鲁昕22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据鲁昕介绍,第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高考模式就是现在的高考,学术型人才的高考。技能型人才的高考和学术型人才的高考分开。(3月23日《新京报》)
根据个人发展方式、喜好、所长不同以及不同高校的教育宗旨,分类高考,不再搞大锅饭,这样的改革方向值得肯定。事实上,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如美国、德国,也都是采取类似方式区别招考。重庆为培养满足当地城市化所需的职业技能人才,在几年前已经开始了分类高考探索。重庆的实践和上述国家的历史经验证明,分类招考既有利于技能型人才的发展,也有利于学术性人才的发展,对用人企业、社会、国家都不无裨益。
但分类考试之外,更关键的是招生公平性和其他配套改革问题。
相对而言,职业院校的技能型人才招生公平问题不大,但也存在缺乏足够优质生源的问题。长期以来,由于观念等原因,占我国高等教育主体的是学术型教育。导致的结果是,无论重点大学还是地方普通院校、各类专业型高校,不顾实际都以学术型人才模式培养学生——高职院校急于升专科学院,专科高校拼命升本科,本科院校一心创重点专业、重点大学(211、部委、地方和部委共建等)。与此同时,学生和家长、社会都过分看重学历,不少学生不是逼于无奈不会主动去报考职业院校。
可并非每个人都适合做学术型人才,每个人的长处和发展路径本来就不同。偏要放弃自己所长去走学术型路线,最终的结果是专业也没学好,技能还不如念职业学院的同学,导致就业和社会需求脱节。
而因为大部分学生都倾向于走学术型路线,但高校优质资源依旧处于稀缺状态,更多的大学非要走学术型而非技能型办学模式,这就一方面导致本科以上院校招考未来一段时间还将继续激烈,因为时不时的招生腐败丑闻,招生公平问题依旧待解;另一方面,不少高校盲目不切实际的学术型办学模式,导致高校教育质量也得不到保障,让学生和社会吃亏。这些实际更适合走技能型办学模式的高校,如何尽早转型也是个问题。
分类高考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高考指挥棒,适当会减轻部分学生的负担,部分高校办学模式也会逐步改变,但远未触及现有高考制度的关键性问题。一套相对完善的高考制度,一方面,考试录取形式应该多元,应能激发和选拔有创造能力的学生;另一方面,公平问题不能长期搁置。包括异地高考、自主招生、各省区市录取指标的公平等必须及早解决。
不得不回到问题本源上来,高考招生制度背后是一个复杂的制度群,既包括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体系,也涉及社会人才选拔机制。一切高考招生中存在的问题,也都是各类教育问题的反映。在矛盾的漩涡中,高考改革不可能通过简单的招考制度变革,就解决所有问题,整体性改革必须从中小学的考试制度、招生制度上统筹考虑。正所谓高考改革的前提是教育改革,而教育改革的根本在于高校办学的独立性。
解决了高校办学独立性问题,未来分类高考中的学术型人才招录才能有公平可言。也才能分别筛选不同人才,并赢得社会对招生制度的信任。香港的著名高校同样也在内地自主招生,却为何没有引起对其公正性的质疑?答案不言而喻,问题的背后是社会大环境。明白这一点,我们更清楚高考改革的整体性和艰难复杂性。也正是因此,高考改革的方向和动作必须坚定有力,逐步改起刻不容缓。(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