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森林的先民,依然怀念它的庇护,便植树屋畔。植树的重要,历代执政者都关注,都有植树的劝谕。
舜帝时,就设立了“虞官”,相当于林业部。陕西“黄帝手植柏”,4000余岁了,应该是最早的元首植树证明。《礼记》记载:“孟春之月,盛德在木”,即植树。此八个字,端严肃穆,大气中正,也是周德的象征吧。
齐相管仲有一句君王与植树的名言:“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这不仅是提倡人工造林,更是对帝王权力的约束:少建宫室,制止滥伐,限制葬地,少占山林。在今天这依然是卓识。桓公知人善用,管仲远见敢谏,齐国便成王霸大业。
秦始皇令修驰道,军队调动或旅游都方便,相当于今天的高速公路,要求道两侧每隔五十步,“树以青松”。松树是威严的、有气节的,曾被他封为“五大夫”。同样是驿道植树,唐太宗要求道旁种杨柳,隋炀帝下令开河挖渠时,也要求岸边植柳,每种活一棵,就赏细绢一匹。
汉朝文景二帝都重视蚕桑,劝农树桑,这是由于家底子薄,而到了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时,国家实力大涨,开疆扩土,也不知毁了多少山林,这跟乾隆帝有点像。兴安岭的林海,是清代前几位帝王封山的结果,韬光养晦,始有清朝,康雍两代帝王是深知的,励精图治,劝农课桑,始有大治。到了乾隆,就可以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了。
宋太祖与唐太宗一样,一辈子以民生为念,课民种树,夹河两岸广种榆柳护堤,并重用善于垦荒、植桑枣者,不缴田租,晋升率领百姓植树有功的官吏。不心疼给地封官,再想想“永不加赋”和“不杀士大夫”,确实是磊落大气的真男子。宋徽宗是个艺术皇帝,要求种枣,是否因为枣枝细瘦,符合瘦金体的审美呢?
忽必烈是中国第一个将植树立法的帝王,颁布《农桑之制》十四条,有奖有罚,植树方针是:“既有裨益,亦重视观瞻”,就是既要好看又要有用,这是个追求完美的人。朱元璋穷人出身,对于植树,注重功用:栽桑麻木棉,利用空地植树的,免税。这是个会过日子的勤劳皇帝,勤恳,务实。
3月12日是中国的植树节,孙中山先生的忌日。1915年,在他的倡议下,北洋政府设立植树节,为每年清明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