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将“全民阅读”写入其中。作为“全民阅读”理念的倡导者推动者,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原总裁聂震宁,很受鼓舞。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聂震宁表示,《论语》和柏拉图的《理想国》都是碎片化,碎片化阅读好过不读。(3月9日《新华每日电讯》)
所谓的碎片化阅读,就是指通过手机等电子终端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毫无疑问,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碎片化阅读的时代,地铁、公交车上随处可见的“低头族”就是最好的证明。对于这种新兴的阅读方式,公众看法不一,有人悲观地认为,垃圾信息泛滥成灾,文化正在大踏步倒退;有人则认为,信息丰富多元,碎片化阅读有利于文化和知识的传播。用聂震宁委员的话说,碎片化阅读好过不读。
而在笔者看来,虽然碎片化阅读有其可取之处,但是它最终无法取代也不能取代传统阅读。碎片化阅读的最大优势在于随时随地可以拿出手机等电子产品进行阅读,从各个方面降低了阅读的门槛,但阅读的对象却未必是成篇的文章,而可能只是一个笑话、一条短信、一个网络段子。即便是有成章成篇的东西,也往往以“营养价值”含量很低的网络小说为主。这也就决定了,碎片化阅读不是一种高质量的阅读方式,而绝大多数情况下只是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从这个角度来说,聂震宁委员拿《论语》和《理想国》做例子来支持碎片化阅读,无疑是不够全面的。因为现实是那些正在通过手机进行碎片化阅读的人,读《论语》和《理想国》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碎片化阅读还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缺乏系统性、太过随意化。同时因为阅读环境的嘈杂和无序,也往往导致阅读者过目即忘,从根本上说不利于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既然是碎片化,也就预示着这种阅读方式的短暂、断裂,而无法持续和长久。而只有那种持续和长久的阅读,才能对促进一个人的知识积累,扩大他的知识面有用。
再比如,有了网络搜索,从表面上看,我们寻找知识变得无比轻松起来,只要输入关键词,有用无用的知识瞬间就充满了屏幕。但是正因为来得容易,所以让人变得无法珍惜。而在过去,我们为了获得一个资料或者是解答一个疑问,需要翻越很多书籍,查找很多资料,这个翻越和查找的过程,正是拓展知识面,加深印象,拓展知识的过程。但是在碎片化阅读时代,这样的拓展、积累和继承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因此,笔者的建议是,我们可以宽容看待碎片化阅读,但更鼓励真正的深入式阅读,因为它是碎片化阅读所无法取代的。被正式写入本届政府报告的“全民阅读”已经被列入2013年国务院立法计划,提上了国家立法日程。这里的“全民阅读”,显然指的不是碎片化阅读。
(苑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