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年间,浙江慈溪学者柴小梵的读书笔记《梵天庐丛录》,内记镇江掌故,读来很感兴趣,今移录三则。
乾隆与京江饣齐
2013年12月20日《镇江周刊》,内载贺莺《市井深处的镇江味道》一文,文中记述“镇江的传统名产茶食——京江饣齐曾经风靡一时。”
的确,这京江饣齐与清代乾隆皇帝有着一段轶事趣闻。此趣闻也许是京江饣齐的最佳广告,见《梵天庐丛录》卷二:
高宗(乾隆)南巡时,太后因渡江眩晕作恶,思得食物镇之。适某巡检小舟在御舟侧,以所携京江饣齐三枚进,太后食之而乐。晚宿金山行宫,高宗问安,太后告以渡江晕船,因京江饣齐而愈,遂以县令官巡检。下一次又南巡,太后忆及京江饣齐之功,问高宗,某巡检至何官。高宗对曰,命江苏巡抚查覆,则已卓异得知府矣。以奏太后,太后喟然日:“朝廷三品官乃如是之难耶?”高宗纯孝,遂承太后旨,进某巡检为监司(部级)。
文中“某巡检”以京江饣齐孝敬乾隆的母亲,官运亨通,连升三级,读来引人发笑,也是镇江京江饣齐年代久远的佐证。
两位平民能诗
清代镇江人王汝州,是一位平民百姓,能诗,其《咏茶铫》一诗言辞幽默,耐人寻味,见《梵天庐丛录》卷二四:
久居冷地无人问,才得温和气便高;
器小不堪成大用,两三杯水做波涛。
只数言已道尽小人恒态(柴小梵语)。
清代南京人汤宽文,是一位平民百姓,能诗,其《重过镇江》一诗写景抒情,十分熨帖,见《梵天庐丛录》卷二四:
山林晚霭集啼鸦,一望沧江羡钓槎;
几点秋霜将上鬓,半窗凉目梦还家。
旧时鸿爪空陈迹,过隙驹光感岁华;
天末怀人何处是,只凭读书寄蒹葭。
诗中“山林晚霭”“一望沧江”之句,可见镇江山水之美。诗中“蒹葭”一词,比喻关系疏远的亲戚。
镇江两位法海
民间故事《白蛇传》始于南宋,故事中的法海禅师,传说是镇江金山寺的和尚。
其实,唐代镇江确有两位法海禅师,均是镇江人,见《梵天庐丛录》卷二九:
《白蛇传》小说中,有法海禅师,考《金山寺志》,实无其人,而妇孺知之。其前有两法海,皆唐人,乃无知之者:其一金陵(今镇江)人,见(唐代)颜鲁公《湖州乌程县杼山妙喜寺碑》,有“题法海禅师像诗”;其一丹阳张氏子,字文允,少出家于鹤林寺(位于今镇江南山),释名法海,赅通外学;是二人皆佛门龙象,顾湮没不彰,天下事真有幸不幸者。
文中“龙象”一词,佛教用语,“大德”的敬称。
《梵天庐丛录》,凡三十七卷,出版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知名学者郑逸梅先生在《民国笔记概观》中谈到此书,评价甚高,称其所涉及的掌故“尤为难得”;故该书所记镇江掌故,颇有资料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