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10点29分,35岁的IBM深圳公司管理人员梁娅倒在深圳地铁蛇口线水湾站C出口的台阶上,并保持这一姿态达50分钟。监控录像显示,在梁娅倒下后有发出求救的动作。3分钟后,有市民发现并告知地铁工作人员。随后地铁工作人员赶到,民警也在25分钟后赶到。11点18分,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发现梁娅已经死亡。(2月27日《南方都市报》)
在“扶不扶”日益成为一个让全社会都不得不正视的问题的时候,这样的消息很能引发公众的围观热情,卧地50分钟并最终死亡的外企女经理很容易就被公众当成是社会道德滑坡人情冷漠的牺牲品来祭拜,进而引发新一轮的关于当前社会道德低下的反思。
我不否认,在整个事件中,冷漠依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色调,那些靠边走的市民就像曾经那些事件中冷漠的过客一样刺痛了我们的眼球,但是毫无疑问,不能简单地用一个“道德问题”来给整个事件定性,更不能以道德滑坡来掩盖背后更应该重视的问题。
梁娅倒地3分钟时就有市民向地铁站反映情况,地铁工作人员也迅速赶到了现场,可令人遗憾的是却没能采取任何有效的救助措施,在随后漫长的40多分钟里,就这么眼睁睁地看着女经理卧在地上一步步地向死亡走去。这显然不是因为地铁站工作人员冷血到漠视他人生命的程度,而恐怕是真的不知道如何急救,但正因为如此才更让人不满。作为地铁站的工作人员,为什么连基本的急救知识都不知道?就算是不知道,为什么连打电话向医院问问都没有?自己的工作人员面对突发情况如此手足无措,地铁站难道不该脸红?
我们并不是想给地铁站课以多少额外的义务,但是,基于对乘客身体健康安全的考虑,具备最起码的急救知识应该是地铁站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毕竟,地铁站是人员流动密集的场所,类似的疾病突发现象也并不少见,这本就是体现地铁服务水平的应有之义。更何况,此前有媒体报道,北京市所有地铁站点内均已设置急救箱并投入使用。今后,地铁站内如遇突发事件或紧急情况需要救援,训练有素的站内工作人员将利用急救设备第一时间处置伤情。深圳地铁方面是不是也搞过类似的“形式”呢?
梁娅突然发病离去,纵然当下从医学的角度尚未有明确结论,但从公共管理和服务的角度而言,出于对广大人民群众生命与财产安全的尊重,相关部门和机构在如何改进、优化服务这个关键环节上当深刻反思。毕竟,没有人愿意以生命的代价去检测地铁站的急救能力,可如果以生命为代价检测出来的问题依然得不到重视,甚至埋下悲剧再现的隐患,那无疑是更大的悲哀。
(温国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