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上午10点29分,35岁的IBM深圳公司管理人员梁娅倒在深圳地铁口的台阶上,并保持这一姿态达50分钟。监控录像显示,在梁娅倒下后有发出求救的动作。三分钟后,有市民发现并告知地铁工作人员。随后地铁工作人员赶到,民警也在25分钟后赶到。11点18分,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发现梁娅已经死亡。(02月27日《南方都市报》)
其实,一个人突然晕倒,一则路人不可能知道原因,二则即便知道原因,也未必懂相应的急救常识,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贸然去搀扶或挪动,很可能引发二次伤害。所以说,路人不去扶起梁娅,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是怕担责任,从科学角度讲,其实是一种谨慎的态度。
事实证明,在梁娅晕倒在地的50分钟内,围观者并非无所作为,有的人俯下身试图和她交流、有的人去找地铁工作人员、有的人去打110和120,很多人都在想办法帮助她,虽然最终并没有能挽留住梁娅的生命,但也不能说围观者都是冷漠的看客。
那么,梁娅的死只能算是她“倒霉”吗?当然不是,梁娅晕倒在地铁站,虽然地铁站工作人员也及时赶到了,但他们对于梁娅的抢救,却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也仅仅是通知110和120而已,而这些工作,其实任何一个路人都可以做到。也就是说,对于遭遇意外的乘客,地铁站根本没有基本的救助能力。而很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梁娅才在地上白白躺了50分钟。
作为人流密集的地铁站,随时都可能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对此,地铁站理应有一套成熟的对于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对于乘客晕倒、受人身伤害等情况,在急救车辆未到之前,应该有对其进行初期救助的能力。通过这位外企女经理的悲剧事件,地铁站救助能力的短板才真正显露了出来。
从这一起悲剧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公共管理上的不足之处,其实不仅是地铁站,任何人流集中的公共场所,都有义务为身处其中的人提供足够的安全保障。因为让每一个路人都掌握急救知识,并随身携带急救药品和工具,肯定是不现实的,但如果对公共场所的工作人员等特定人群,有针对性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并集中配备药品和工具,成本和效果都会好很多,民众也就会少很多对于不测的担忧。但愿这是这位外企女经理之死带给我们的沉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