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国内·社会

车改被指“作秀”不能止于围观

发布时间:2014-02-26 09:26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2014年初,五粮液集团落下国有企业公车拍卖的“第一槌”;沈阳大东区首批拍卖121辆公车……一些地方公车改革迟滞不前的情况正在好转。然而,公车浪费、车轮腐败问题,在新一轮治理中又面临新的问题。(2月25日《新京报》)

  

部分地区新一轮车改被指“作秀”糊弄民众,这是一个引人关注的警示信号。公车改革的呼声喊了多年,但总是陷入“越改越多、越改越乱”的困境,往往在风头上把公车“改”一阵子,实质还是换汤不换药。

在现代国家建设过程中,公车不是官威和特权的官轿。公车管理失范,不仅有损一国官员形象,更是政治伦理缺失的体现。基于此,车改被指“作秀”糊弄民众,不能仅仅止于围观,尤需作更深层次的反省。“屁股底下一座楼”,这是群众对公车的形象比喻。公车改革早已不是个新话题,而每一次喧哗过后,公车不但没少,反而越来越多,越来越豪华,私用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对此笔者不禁要问,公车治理为何这般难?

近年来,车改不可谓不轰轰烈烈,一场被称为遏制“车轮下腐败”的持久战已经打了数十个年头,真正收效明显的战役却是凤毛麟角。各种各样的公车改革模式,结果沦为“雷声大雨点小”,公车腐败之风并没有真正刹住。究其根源,罪魁祸首恐怕还是利益惹的祸。在利益驱使下,特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几乎涉及公车的每一角落都弥漫着特权的气息。不难看出,车改依然没有走出权力自肥的怪圈。

一言概之,车改之所以被指“作秀”,首先是车改在执行中变质变味。从字面上看,感觉公车改革还真是替政府节省了不少钱。可是仔细琢磨,发现每年公车开支虽然是节省了,但是交通补贴却增加了。如此“拆墙补墙”的公车改革,不要也罢;其次是因为政策本身没能满足民众的要求,而且缺乏民众参与。官员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公车改革最终只能是一场“秀”。只有放开手让民意参与到标准制定和监督实行等各个环节,车改才有望“去魅”,进而释放出车改的“最大红利”。

  黄春景

来源:京江晚报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