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鼎石山上僧伽塔
曾是镇江的标志性建筑

发布时间:2014-02-25 08:23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鼎石山,又名宝塔山,位于镇江的主城东部。

1984年6月11日,镇江市与日本津市结为友好城市,两市在鼎石山内栽植梅花和樱花,将其命名为“中日友好梅樱园”。

1994年,市政府将这里规划成城市公园,公园古朴、典雅,假山清池、亭台楼阁、曲径小道、树木花草点缀其间,使公园成为自然美与艺术美结合的园林景点。

对于这座城市公园,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在调查研究后以为:应该复建都天庙建筑群,恢复都天庙会,以重振镇江百年商埠雄风;结合古运河适当增加文化景观点,提升山体文化品位。

看到鼎石山上塔,就到了镇江

僧伽塔位于鼎石山顶。宋绍兴年间,为纪念唐时高僧僧伽,建塔于寿邱山。明万历年间儒生张凤翼将塔迁建于此。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运河漕运繁忙年代,鼎石山是镇江南面的门户,山上的宝塔为镇江的标志性建筑,民间有“看到鼎石山上塔,就到了镇江”的说法,市民俗称鼎石山为“宝塔山”。

据宋《高僧传》与元《至顺镇江志》记载,僧伽塔始建于唐,因塔内瘗西域高僧僧伽(628年-710年)而得名。此塔原在泗州城,南宋绍兴年间,因避金兵南下,泗州普照寺僧人奉僧伽遗像来镇江,普照寺住持仿泗州“僧伽塔”建塔于寿邱山。

明万历年间,儒生张凤翼将此塔移建于鼎石山。据清《丹徒县志》记载,为移建到鼎石山,张凤翼还与当时的知县庞时雍发生了争讼。

张凤翼,在县学读书,家庭富裕,热心公益,他信地理先生之言,认为寿邱山僧伽塔不吉利,妨碍考生中举,要将塔移往别处。但知县庞时雍极力反对。于是,张凤翼趁庞时雍进京朝见皇上之机,将塔迁建于城南鼎石山。庞时雍为此大怒,以“张想得到塔的舍利,移塔对丞相杨文襄(杨一清)的住宅不利”为名,将张凤翼关入大狱。适逢巡按御史视察,张凤翼身穿囚服呼冤被释放。

清嘉庆年间,塔垮修复。清光绪中期,塔内起火。毁楼板塔顶,久未修葺。

1961年8月,镇江博物馆在塔底进行发掘,离塔底80厘米处发现地宫,地宫中央有一15×25厘米见方的石函,石函内置两座鎏金小银塔和珊瑚、玛瑙、珍珠等八宝,均系明代文物。1981年政府拨专款修塔,1983年修复,立“古僧伽塔”石额,刻“重新修建僧伽塔记”。

僧伽塔为纯砖结构,属楼阁式兼密檐式,七层八面,高23.5米,塔基直径7米,呈八角形,黄墙,葫芦顶,塔承于白石须弥座。塔基为石板叠砌,塔身为青砖实砌。每层四个券门,错列有序;隔层有叠涩砖檐,层层铺有地板,由下而上有悬梯登塔,内置僧伽像。塔身古朴庄重,处处显示明代的严谨。

都天会庙会,旧时全城狂欢节

清《丹徒县志》记载:“明崇祯年间,鼎石山下建有都天庙。形成村落后沿为村名”。

依托都天庙而兴起的都天会是影响大江南北的著名民间庙会,既是镇江全城的狂欢节,又是镇江商民一年中经商的黄金季节,前后在镇江盛行三百多年。

镇江都天会所祭祀的都天大帝,是唐代平叛“安史之乱”的英雄睢阳守将张巡。

张巡(709年-757年),河南南阳市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安史之乱”时任真源县令,组织军民抗击安禄山叛军,后在睢阳以极微弱的兵力抗击数十万叛军,苦守睢阳数月,牵制了叛军,“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保障了作为唐朝财源粮仓的江淮地区安全,最后因粮尽援绝,与城同亡。

后来的民间传说逐渐将张巡神化,演变成为生前忠烈,死后仍庇佑百姓的神仙,并演绎出许多“显圣”的故事广受民间敬畏,尊称他为“都天老爷”、“都天菩萨”、“都天大帝”,对他的塑像称作“王驾”、“大驾”。宋朝偏安江南,为了激励民心,抗击金兵,朝廷追封张巡为“英济王”。

传说清代太平天国进攻镇江时,看到城墙上遍布“英济王”大旗,因而匆忙撤围。镇江官民认为这是都天大帝“显圣”保卫镇江百姓。

都天会一般由镇江主要的民间商会轮流牵头主办,会期一般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十(公历五月上中旬)前后,会期一个月左右。在这个时段内流动人口超过本地居民,在清代一个会期的交易额相当于中央财政的5%左右。

庙会的前三天,全城男女老少都要到鼎石山上去“上庙”,即祭祀都天大帝,请求都天大帝保佑家庭平安、健康长寿、财源广进。在通往都天庙的运河上,外地专程来镇江参庙进香的大小民船一字排开,鳞次栉比,船前都悬挂“朝山进香”的黄旗,摆设香贡,十分庄严、虔诚。

庙会的第一天,全城放假,万人空巷,男女老少,扶老携幼,起个大早,伫立街头,自带板凳椅子,守候庙会行进队伍。

庙会一般分三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报会”,由两人抬着一面大铜锣沿游行路线边走边敲,铜锣后面跟着“三会”,即“锞儿会”、“钟馗嫁妹会”、“城隍会”,在这三会绕城一圈回到都天庙完成净街以后,都天大帝才起驾。

第二阶段叫“戏耍会”。由七十二家行会带着各自精心准备的大型会具,如抬搁、香亭、銮架和诸神大轿等仪仗,由各行会有资望的负责人引领,吹拉弹唱,扛旗打伞,载歌载舞,热热闹闹大游行。

第三阶段“王爷驾到”。待各行会队伍都经过后,紧接着四副大锣敲响,紫铜大号齐吹,一班人马此起彼伏大喊:“王爷驾到”,王爷銮驾经过时,沿街看会的人都要起立,毕恭毕敬,不能大声喧哗,善男信女们都要摆香设案,磕头接驾。

1839年4月,清末著名诗人龚自珍辞官南归经过镇江,正赶上都天会,他被眼前场面所感染,挥毫写下了“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千古绝唱。鼎石山西麓,有一块“龚自珍诗碑”,建于1995年。

上世纪末,在东侧原天都庙遗址上复建了一座寺院。

  

公园主要景点

中日梅樱园功德碑

位于僧伽塔塔院东墙外壁,1995年立。由4块高80厘米、宽160厘米的黑色大理石碑横向排列而成。

祈天池

位于山顶僧伽塔东面,1995年凿建。祈天池长28.6米,宽28.5米,水面面积近900平方米。池边有红梅阁、楠香斋、樱花小筑环抱。

楠香斋

位于祈天池北侧。为明代楠木结构民居,面阔三间,进深七架。1996年2月迁建于此。房南侧廊墙壁嵌镇江市文管会立“楠香斋迁建记”碑。

樱花小筑

位于祈天池东侧。为纪念日本仓敷市与镇江友好交往十六周年,值中日邦交正常化二十五周年之际,由仓敷市日中友好协会与镇江市对外友好协会合建。

红梅阁

红梅阁原址在镇江月华山上。清咸丰年间,抗法名将冯子材调防驻守镇江,因爱红梅志节高尚,在月华山上建红梅阁,后毁。1995年于祈天池西畔重建“红梅阁”。匾额“红梅阁”三字按原石刻拓制,系光绪年间镇江诗坛名人赵光荣所书。

学子亭

位于鼎石山东麓小岗上。由驻镇高校共建,1996年落成。亭基高达2米,亭阶为书形6册,亭基两侧为翻开的书,书页上镌刻着镇江12位文化巨子:祖冲之、刘勰、许浑、苏颂、沈括、米芾、计成、马相伯、刘鹗、柳诒徵、巴玉藻、茅以升的传略及像。费孝通为亭题写“学子亭”匾额。

友谊广场

位于公园东南处。2001年建,广场面积620平方米,彩色大理石世界地图嵌在广场中央,地图上标示着镇江市的7个国际友好城市(日本津市、仓敷市,韩国益山市,美国坦佩市,加拿大拉克·梅岗蒂克市,土耳其伊兹米特市和巴西隆得里纳市)。

来源:京江晚报 作者:戴蓉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