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文化·教育·体育·娱乐

“北爱”为何能成黑马?

发布时间:2014-02-20 08:49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北京爱情故事》首日票房1.02亿,刷新多项历史纪录,也“打败”《爸爸去哪儿》,成为内地影史开画票房最高的2D华语片。

春节档火爆之后,很多人并不看好情人节档期,觉得是强弩之末、难有作为;没想到《北京爱情故事》“过五关斩六将”,不但从七部电影中脱颖而出,而且成为近年内地影坛最大的黑马。

“北爱”何以能成为黑马?与它的创作和营销摸准了情人节档期特点、影片为情人节量身定做密切相关。

首先,它的观众定位、或者说内容定位,合理而正确,走的是大众化路线:五对恋人的五段感情故事,几乎囊括了所有具备爱情消费能力的主流群体及其情感需求。事实再次证明,商业片要想赚个盆满钵满,必须走大众化路线。相比之下,另一部爱情片《谁说我们不会爱》虽说票房尚可,但还是“棋失一着”:它也是由四段爱情组成,但定位于“85后,90后”。我们说,90后一定会成为电影的主流观众的,但现在是不是?还需打个问号。相比于“前辈们”对电影有着割舍不断的情愫,90后们更钟情网络,甚至宁愿“宅”在家里打一场游戏,也懒得去电影院走一遭,尤其对爱情电影,他们“感冒”的程度远弱于前辈,或者说,他们对爱情电影的要求比“前辈”高很多,一般难以打动他们。所以,尽管《谁说我们不会爱》在片名创意上,或者说嘘头上,透着很强的逆袭色彩和青春气息,富有冲击力,远胜于“北京爱情故事”;但终归只是主创们的一厢情愿,90后的大军们明显没买账。

当然,90后们也未必会买“北爱”的账,但对《谁说我们不会爱》来说,没有90后的大力“捧场”,就失去了“半壁江山”,两者程度是不一样的。

陈坤和刘嘉玲主演的《过界男女》显然不是情人节的菜,不是为情人节量身定做的;而且依靠主角身份的差异和碰撞,来出彩、来支撑剧情的套路,已经不新鲜了。

除了定位,北爱还赢在营销上。“北爱”半年前就借同名电视剧之势,高调亮相于各类活动中,陈思成还借自己的爱情为“北爱”大打“情感牌”,营销上花的心思和精力可见一斑。影片一旦上映,宣传立马跟进,在极短的时间里树立起口碑;而上映档期提前到13日,早一步起跑,也是一着妙棋。情人档期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短,甚至被称作“一天的档期”,它不像贺岁档和暑期档那样,大片们多少天之前就会被关注,而且档期绵延多日,允许口碑慢慢发酵,媒体报道和人际传播也很充分,票房很理性。

情人节档期不是这样,它是非常感性的,是跟着感觉走:很多人是到了电影院,才临时选择看哪一部,所以,“以前好像听说这个影片不错”,那选择的就是这个;或者看到影院里看某部影片的人多,立马就会跟进。

情人节档期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多轮良性循环,“滚雪球效应”非常明显。情人档,观众永远只盯着那个跑到最前头的,因为它不是马拉松,而是百米,甚至只是十米,那个起跑就在最前头的,一般会成为“跑的最快的”,赢得全部。“北爱”摸准了情人节档期的特点和“情人们”的心理,抢占了先机,赢在了起跑线上。

“北爱”的票房成功,也告诉人们,情人节档期其实不需要大片;大片动辄投资千万、甚至几亿;而且大片的大导大腕们,也未必能谙熟青年人的心理、未必能懂普通人和小人物的爱情需求,所以大片的风险太大。反而是像“北爱”这样的,不大不小,用心为情人节打造的,是最合适的,也是最好的。

这跟爱情是一样的,最合适的,就是最好的。

  

  文/史兴庆

来源:红网 作者:史兴庆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