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部副部长翟青在11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环保部正在按照国务院的要求编制《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行动计划》,其中包括划定重金属严重污染的区域,投入治理资金的数量,治理的具体措施等多项内容。(2月12日《经济参考报》)
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饭碗,就是保护自己与子孙的生命线。长期以来,保护耕地重点在于“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主要是保“量”,这无疑是必须的。而治理耕地污染则是保“质”,受污染的耕地长出来的是有毒的粮食或劣质粮食,耕地污染也是市场上“毒食品”的帮凶。因此,从加强食品安全的角度,也必须对耕地污染“开刀”。
每个人都会意识到耕地污染的严重性,但是,到底严重到什么程度并不清楚。公众只能从已公开的相关信息里“揣摩”——九三学社中央在2013年曾透露,全国耕地重金属污染面积在16%以上,其中在大城市、工矿区周边情况相当严重。如广州有50%耕地遭受镉、砷、汞等重金属污染;辽宁省八家子铅锌矿区周边耕地镉、铅含量超标都在60%以上……还有就是从重大污染事件中“推测”——2009年是中国重金属污染事件集中爆发的一年,湖南、陕西、福建、河南、江苏、广东等地爆发多起重金属、类金属污染事故……
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咋成了跑不到终点的马拉松?早在2006年,为了调查中国土地污染现状,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启动了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预算资金达10亿元,计划2010年完成,2010年调查范围包括除台湾省和港澳地区以外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所辖的全部陆地国土,调查的重点区域是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地区。是调查不权威,还是结果“太吓人”?如此“揣着明白装糊涂”的做法无疑是掩耳盗铃,抑或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治理耕地污染,先“翻”污染老底。种植农作物讲究深翻耕地,而治理耕地污染,必须首先“深翻”污染老底,让公众知情,并让其在“阳光”下曝晒,为“消毒”做准备。《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早就将信息公开变成了政府的法定义务,更何况,土壤污染状况涉及所有公众的切身利益,是重大民生。从政府自身建设角度看,政府信息公开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契机,也是赢得公民信任与依赖的载体。唯有信息公开,才能诠释政府“公信力”,才能凝聚政府“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