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你言我语

理性看待“呼喊20分钟无人扶”

发布时间:2014-02-17 07:44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马年春晚上的小品《扶不扶》中,一句“人倒了可以扶起来,人心要是倒了就扶不起来了”传遍大江南北。2月12日,在浙江宁波石碶街道后仓村附近,也上演了一幕真人版的《扶不扶》。45岁的郑女士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摔倒在路边,多次向路人呼救,前后差不多20分钟,始终无人理会。

  (2月14日《现代金报》)

  

郑女士的遭遇显然并不是个例。在道德滑坡严重、诚信普遍缺失的社会现实中,一再发生好心人遭反咬的事件,扶不扶明显已经成为多数人心中难以抉择的纠结。在这样的情况下,遇有人摔倒,人们难免出于自我保护意识,而持旁观甚至是无视的态度。

事实上,如果就具体的每一个人而言,相信绝大多数人从内心深处都是愿意去扶摔倒者,去见义勇为的。相关调查数据也能说明这一点,比如有媒体统计结果显示,有23%的人会“不计后果,毫不犹豫地扶”,有8%的人选择“帮助报警”,16%的人会“选择与他人一起扶”,另有16%的人则表示“会扶起老人但要先找路人作见证”,如果将这些“会扶”的数据相加,我们不难发现,绝大多数人还是愿意扶摔倒之人,愿意做好事的。

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却做了与意愿违背的另一种选择。其中很多人表示:“出于道德,我会扶;出于良心,我会扶;出于现实,我要考虑!”很明显,这是好人难以得到好报社会现实之悲哀。

拿宁波郑女士的遭遇来说,她摔倒在路上,过路之人有没有看到的,也有看到的,看到的看一眼就离开,并不能说明他们打心眼里无视,只是被“会不会被讹诈”等心理左右。而这种心理,显然又来自于一系列讹人性的事实案例等的存在。

基于此,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扶是内心里的选择,但不扶是现实的表现,解决这种矛盾,还需要从现实入手,从舆论引导、法律支持等入手,从严厉打击恶意讹诈行为等入手,为善心培养一个善有善报的社会环境。也唯有先实现了扶环境、扶法律、扶道德,扶人心,才有望实现让人们面对摔倒者,毫不犹豫地去正确扶助的目的!

  刘鹏

来源:京江晚报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