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年春晚上的小品《扶不扶》中,一句“人倒了可以扶起来,人心要是倒了就扶不起来了!”传遍大江南北。然而,12日这天,石碶街道后仓村附近,也上演了一幕真人版的《扶不扶》。45岁的郑女士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摔倒在路边,多次向路人呼救,都无人理会。(现代金报2月14日)
郑女士的遭遇着实让笔者深为同情,更让笔者为这个社会痛惜,并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们该如何拯救道德,拯救人心,拯救社会?
毛泽东主席说,一个人做一点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这话诚然是非常正确的,旨在劝人多行善举,多做好事,传承美德。但是,放在今天,就需要重新认识重新掂量了。有人摔倒,路人见了,搭手扶一把,助人为乐,本是举手之劳,不费吹灰之力。可是现实生活中不断上演的“扶不扶”闹剧,却让这样的举手之劳也变得非常艰难了,不是不扶,不是扶不起,而是不敢扶,害怕扶。
“差不多半个小时,我喊也喊了,说也说了,嗓子都快哑了,可就是没人理我。”郑女士摔倒后,喊了20多分钟,甚至表明“我是本地人,我自己摔倒的,谁帮帮我!”先为助人者撇清责任,也无人上前拉她一把。为什么那么多人袖手旁观,不愿对她伸出援助之手,甚至连拨打110和120的勇气都没有?就是因为害怕,因为担心,因为顾虑。扶起容易,扶起后的结果难料。
扶人遭讹,反映了人心不古、好人难做、好事难为的无奈。人与人之间缺乏起码的信任,一些人丧失了起码的道德良知,助人为乐,好心扶起,不但不感谢、感激,反而倒打一耙,反咬一口,让你有口难辩,吃不了兜着走,怎不让人寒心,让人心有余悸?谁敢再扶?正是在此道德环境下,郑女士不小心摔倒后,尽管一再表明是自己摔倒的,希望有人扶她起来,但还是无人去扶,直到有人实在看不下去了,报警让民警赶来,才得以被扶起,送往医院救治。
有人摔倒了,路人视而不见,无动于衷,甚至绕道而走,这是社会信任危机的危险信号。“扶不扶”问题表明,社会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任重道远。“扶不扶”问题也提醒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公民基本道德建设,加快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重塑社会信用体系,重建人们之间的信任。要大力弘扬民族传统美德,开展道德模范、感动人物评选活动,鼓励人们见义勇为,助人为乐,传递社会正能量,让社会回归道德理性,回归善良本性。必须让破坏社会公序良俗、触犯社会道德底线、是非不分、善恶不辨、恩将仇报、以怨报德的无耻小人,受到道德正义的审判,受到国家法律的制裁。
但愿“扶不扶”不再让人们受伤,不再让道德受伤,不再成为阻止人们善举的现实难题。
(长江网 刘运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