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上午,在郑州五一公园内,10位老人一起举起纸板,引来不少市民围观。纸板上写着:“春节,爸妈想你了!按照《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他们一边举着纸板,一边还合唱起《常回家看看》。(1月21日《河南商报》)
据悉,这10位老人都是郑州棉纺路街道办夕阳红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他们的子女未必一定在外地工作,也未必一定不会回家过年,说白了,这是老人志愿者们搞的一次具有公益性质的行为艺术,他们借这种形式替那些渴盼子女回家过年的老人发出呼唤——尽管如此,一句“春节,爸妈想你了”仍然潮湿了万千游子的心,令人潸然泪下。
今年是《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后的第一个春节,也是检验这部法规实施效果的第二个节点。在去年中秋节到来的时候,媒体调查显示,修订后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并未体现出明显效果:子女们该回家的正常回家,不回家的仍旧不回家。而对子女的归来翘首以盼并屡屡失望的老人们,当真将不回家的子女告上了法庭的,并不多见。
现在春节将至,老人们盼望子女回家的念头越发强烈起来。当然,这不仅仅是因为《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有了硬性规定的缘故,而是一种文化传统,更是一种文化习俗。当10位老人举起“春节,爸妈想你了”纸板的时候,当老人们唱起《常回家看看》的时候,相信看到这则消息的任何在外的游子,都会有一种强烈的共鸣。
当然,子女们春节不回家过年,无法“常回家看看”,不一定是不把老人放在心上,更不一定是忤逆不孝。他们或许真的是有心无力,譬如有的需要在春节期间值班(譬如保安、医生等),有的压根就不放假(如解放军、警察等),有的甚至因为买不上车票,更有些打工者,因为回家成本太高而不得不强行压抑思乡的心……对此种种,《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法律之威如何能够施加在他们身上?
其实,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子女们一定在春节时回家,如果子女们在平时做到了时常回家,老人们得到了很好的精神慰藉,即使春节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回家,老人们的心理失落感也不至于有多么严重。老人们之所以在春节到来的时候格外期盼子女回来,主要是平时的期盼情绪积累叠加的缘故。
因此,要想让《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真正落到实处,国家必须辅之以配套的法规制度,譬如建立健全员工的带薪休假制度,给子女们常回家看看提供出可供操作的现实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带薪休假制度,就是一种“孝道”制度。如果有了“常回家看看”的条件而不去遵守和落实,那才是真正的不孝。到那时,再祭出《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宝剑也不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