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围歼黄维 邓小平称如瘦狗屙硬屎

发布时间:2014-01-31 08:46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淮海战役围歼黄维兵团 邓小平称如瘦狗屙硬屎

习主席指出:“军队要能打仗、打胜仗,固然要靠战略战术,要靠体制机制,要靠武器装备,要靠综合国力,但没有战斗精神,光有好的作战条件,军队也是不能打胜仗的。”

65年前胜利结束的淮海战役,我军能用“小米加步枪”打败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军队,取得60万完胜80万的世界战争奇迹,最终实现中央军委在淮海地区歼灭国民党军刘峙集团的战略决心,正是与英勇顽强、敢打必胜、不畏牺牲、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分不开的。

而在战役的第二阶段,中原野战军围歼黄维兵团更是实实在在地啃了一把“硬骨头”。

——编者

双堆集战场一角

中野某部向被围困的黄维兵团发起进攻
 

淮海大决战,战场位于黄淮平原,豫、皖、苏、鲁四省交界之地。这里,地形开阔,交通线纵横交错。南北有天津至上海的津浦铁路,东西有郑州至徐州的陇海铁路。两条大动脉之交汇点徐州,为其中心。蒋介石欲以80万的庞大兵力,阻止人民解放军南下,守住中原,屏障南京。

在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粟裕的积极建议下,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决定由华野、中野和华东、中原军区等部队共23个纵队60万人参加淮海决战,并指出: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基本解决。

1948年11月6日,一场震撼世界、足以改变中国命运的大决战在黄淮地区打响。解放军各路大军按既定部署发起猛烈攻势,至22日,粟裕指挥华野主力在徐州以东碾庄圩地区全歼黄百韬兵团,切断了徐蚌线,形成了包围徐州、兵临江淮之势,取得了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胜利。

这时,国民党军在淮海战场上还有邱清泉、李弥、孙元良、李延年、刘汝明、黄维等6个兵团,其中邱清泉、李弥、孙元良3个兵团30万人统归杜聿明指挥;李延年、刘汝明2个兵团由原“绥靖”部队改编而来;再就是黄维兵团,是蒋介石手里的一张“王牌”。淮海战役下一步作战指向何处,下一记重拳,应该打在谁的身上,就成了中央军委和毛泽东考虑的重点。

其实,早在黄百韬兵团行将覆灭之际,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曾设想下一步的主要作战方向是以华野主力诱歼由徐州东援的邱清泉、李弥两兵团数个师,将该敌打得不能动弹,然后再看形势,或继续打邱清泉、李弥两兵团,再打徐州,或先打徐州,再歼邱清泉、李弥两兵团。同时以中野和华野一部钳制黄维兵团等援敌。

19日,中野领导人刘伯承、陈毅和邓小平研究战场情况后认为:华野歼灭黄百韬兵团后已相当疲劳,“刀锋似已略形钝挫”,如不休整,接着打兵力最多、战斗力也较强的杜聿明集团,不易达成预期目的。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是杂牌军,与蒋介石有矛盾,士气低落,只求自保,暂时不用打。黄维兵团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虽气势汹汹,但远道而来,孤军冒进,后方补给线又被我军切断,实力也不如杜集团,必打而且可以打。但是,黄维兵团也是一块最硬也最难啃的“骨头”。该兵团下辖第十、第十四、第十八、第八十五军和第四快速纵队,共12万人。其中,第十八军(即整编第十一师)号称国民党军的“一等精锐”。第十八军更是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其兵力之多,装备之现代化,工事之坚固,抵抗之顽强,对中野将士来说,都是第一次遇到的。

对于两军作战,《孙子兵法》提出了一条基本原则:“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意思是要兵力相等才能战,两倍于敌才能分兵合击,五倍于敌才能直接进攻,十倍于敌才能围歼。

而此时,刚刚经历大别山苦战、战斗力还没有完全恢复的中野明显不具备这样的实力。

中野第一批南下大别山的4个纵队和野直共11.5万人,3个月后即减员3万余人。还有一部分富有战斗经验的纵队、旅、团级干部,被调到新开辟的军区和地方上工作。至淮海战役打响时,除一纵、四纵各有9个团外,九纵只有5个团,其余4个纵队也都只有6个团;平均每个纵队仅有1.5万至1.6万人,其中二纵、十一纵不过1.2万至1.3万人。中野全部参战部队为7个纵队另2个旅,总兵力12万人,与黄维兵团基本相当。就武器装备而言,中野实在是太弱了。千里跃进大别山时,部队为了轻装,忍痛炸掉了一些重炮。野炮只陈赓的四纵有2门;山炮总共43门,炮弹不过200余发;步兵炮一共4门,炮弹仅十几发;迫击炮也只有207门,炮弹3000余发;步枪、轻重枪倒是不少,可子弹还不足一个基数;因部队减员很多,有些武器不得不埋在大别山……这样的中野对付全部美式装备的黄维兵团,终究有多少胜算?

22日,淮北小李家,中野纵队以上干部聚集一堂,召开紧急作战会议。陈赓、杨勇、秦基伟、陈锡联、王近山等人围桌而坐,神情专注地听刘伯承分析战局:当前形势万分火急,黄维兵团的12万大军正向我们步步逼近。但大兵团机动作战最忌讳河网地带,河流可能把完整的部队分割。因此,南坪集桥头是个关卡,它的周围有涡河、北淝河、浍河,守住这一点,就能控制宿蒙公路,使黄维兵团被河流肢解。

陈赓第一个站起身来请战:司令员,南坪集阻击的任务交给我们吧。我们与其他纵队相比,还算满员。

此时正是淮海战局最为艰难的时刻。碾庄,黄百韬兵团仍困兽犹斗,做最后一搏;徐东,邱清泉、李弥两兵团在蒋介石、杜聿明的层层高压下,竟摆出一副“以大局为重”的架势,拼死救援;徐西,中野以区区7个纵队12万人,既要西阻黄维12万钢铁大军,又要南截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北进,还要分兵袭扰徐州,牵制邱清泉、李弥两兵团。真是处处军情火急,处处需要兵力,中野领导人承受了开战以来从未有过的压力。因为各个环节都是关键,无论哪个环节出了差错,南线决战的有利态势必将付诸东流。

会上,邓小平非常形象地比喻当时的艰难处境:消灭黄维兵团,对中野来说,犹如“瘦狗屙硬屎”。但中野的领导人明白,假如让黄维兵团的增援企图得逞,整个解放战争进程就要推迟!因此,在反复权衡利弊后,刘伯承、陈毅和邓小平横下心来,决定与黄维兵团决一死战。这样,既可除掉蒋介石手中的“王牌”,又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使江北局面大定。

邓小平斩钉截铁地说:人人都要有烧铺草的决心!(“烧铺草”是四川的一种风俗,人死了之后要把睡过的铺草抱到野地里去放把火烧掉。)这次围歼黄维兵团是非常艰苦的,也是非常光荣的。要消灭敌人,没有牺牲精神是不行的。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在华野的协助下,完成歼灭黄维兵团的任务。只要消灭了南线的敌军主力,中野就是打光了,全国各路解放军还可以取得全国的胜利,这个代价是值得的!

陈赓当即立下“军令状”:我们四纵有破釜沉舟的决心,不惜一切牺牲,承担最艰苦的任务。即使打到只剩下一个班,我陈赓甘心当班长,一定坚持到最后胜利!

杨勇、秦基伟、陈锡联、王近山……这些勇冠三军的战将们都不约而同地站起身来,纷纷表示“就是拼了老命,也要完成任务!”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

血火硝烟的决战关头,刘伯承、陈毅和邓小平向淮海前线12万中野将士发出了“拼老命”的号召,是何等的气魄。古往今来,在决战场上没有这种气魄是压不倒对手的。

23日,刘伯承、陈毅和邓小平向中央军委建议以中野全部及华野一部先歼灭黄维兵团。次日,毛泽东复电“完全同意先打黄维”,并指出:情况紧急时机,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

中野将士勇啃硬骨头,毛泽东一锤定音,打黄维兵团的战略决策由此确定。

24日,黄维兵团强渡浍河,一头钻入中野预设的口袋阵里。当晚,中野全线出击,将黄维兵团4个军合围于宿县西南东西不到10公里、南北5公里左右的双堆集地区内。黄维兵团在突围失败后,遂以村落为基点,用坦克、汽车及大量器材构筑环形防御阵地,死守待援。

此时,杜聿明集团放弃徐州,企图经萧县、永城南下涡阳、蒙城,先解救黄维兵团,然后一起撤往淮河以南。粟裕指挥华野奋勇追击,至12月4日将杜集团合围于陈官庄、青龙集地区。刘伯承风趣地说:这就叫吃一个(黄维兵团),挟一个(杜聿明集团),看一个(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

为了吃掉黄维兵团,中野采取坚决围困、稳步攻击、攻占一村、巩固一村、逐个歼灭的战法,激战至15日,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取得了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的胜利。

(本文作者为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助理研究员、军事学博士。)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