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万属高收入被吐槽背后的民生焦虑
国家统计局1月20日公布,2013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9547元。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按城镇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1434元,中等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8483元,中等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4518元,中等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32415元,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56389元。统计局“5.6万属高收入”的说法遭到网友们吐槽,“轻松买入高收入群体”、“5.6万的高收入买几平米”。
与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954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相比,5.6万的年薪并不算少。拿到5.6万年薪的人还吐槽收入低,那些刚够平均收入与平均收入之下的群体该作何感想?
换个角度看,5.6万的年薪虽说不低,但是城市的物价也高,生活并不轻松,特别是高昂的房价成为民生不能承受之重。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5.6万元的年薪恐怕买不到几个平方,只能买一个平方。在房价动辄每平方米数万元的当下,“5.6万属高收入”的说法遭到网友们吐槽并不难理解。网友们表达的是对民生的诉求,对生活现状的焦虑。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其实,亚当·斯密的话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因为多数中国人是靠工资生活的。特别是普通城镇职工与进城务工人员对工资更为依赖。提高民众工资水平,其意义自不待言。
不可否认,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众整体工资收入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相当数量民众的工资收入跟不上经济增长的步伐。收入差距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虽说当前物价正在回落,但是,物价长期高位运行给民生带来了压力,民众普遍感觉货币购买力下降,“钱不经用”。而且当下国际经济大环境不好,国内经济增速放缓,未来经济发展充满不可预知性。一些职工还面临减薪甚至失业的困难。而且居民水电气阶梯式改革,特别是房价、教育收费居高不下,新医改成效尚未显著体现。民生负担依然很重。如果民众工资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与物价水平,民众生活质量与消费信心难免会受到了冲击,产生种种焦虑情绪。
提高民众工资水平,完善民生福利,化解民众“吐槽”情绪,十分重要。当然,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当下,让政府、企业大规模涨工资不现实,预备起涨工资还可能引发通胀。但是把握公平导向,理顺收入分配关系,提高公民劳动所得,应该是政府努力的方向。比如,扎实推进收入分配改革,落实国企高管限薪措施,切实压缩机关事业单位与国企“三公消费”,以家庭为单位改革个税征收方式,继续落实结构性减税措施,特别是要给中小企业减负,给予政策扶持,破解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题,避免小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老板“跑路”,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与利润空间,让企业腾挪空间给员工加薪,让民众收入跑赢物价,值得考虑。
虽说有报道云,中国财政支出三分之二用于民生,但是正如《人民日报》的评论所言,“不少城市建设项目都与民生有关,但先建漂亮的城市广场,还是先建保障性住房,群众心中的感受是不同的”。政府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拿出更多资金投入公共事业,完善救助机制;增加民众福利,让普通民众对民生财政感同身受,消除民众对“高收入”的吐槽心态,值得认真去做并且要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