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河南汝阳一名包工头欠下工友近2万元。为了还债,多年来他四处打工,省吃俭用攒钱还债。不久前,带着当年细心保留的账本和辛苦攒起的钞票,这名“信义包工头”开始了自己的还债之旅。(《西安晚报》1月14日)
工程负责人临近年关的“隐身”,让60多名农民工近2万元的血汗钱化为泡影。包工头陈武现没有推脱、逃避,毅然担起偿还欠薪的责任。15年来,他“省吃俭用”,“挑着诚信的担子”,“下过煤窑,卖过水果,干过快递”,直到最近,手头“宽裕”的他才“终于迎来还款时机”。为此,陈武现也被媒体誉为“信义包工头”,上头条,成为诚信的代言人。
物以稀为贵,这可谓诚信的现状。所以,一旦出现诚信的星星之火,就会广为传播,直至燎原之势。倡导诚信,弘扬社会正能量,这无可非议。孔子说,“民无信不立”,“内不欺己,外不欺人”。就是说,人要以信为本,不自欺,不欺人,绝不能为诚信而诚信,甚至被诚信。“信义包工头”的精神固然让人动容,同时也疑点重重,难以让人信服。
首先,冤有头债有主,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工程负责人“隐身”,可以通过法律手段让其现身,偿还欠薪,包工头为何要揽着、兜着?这就难免有瓜田李下之嫌:包工头和工程负责人之间有“猫腻”,农民工的工资或被他挪用了……虽说身正不怕影子斜,但若有光明正大的法律途径,为何放着法律程序的光明大道不走,偏要另行蹊跷、独木支撑呢?
其次,“挑着诚信的担子”,“省吃俭用”干这干那15年,只为偿还近2万元钱!这诚信也太蹉跎、崎岖了吧!这么感人、艰辛的词句,是真实倾诉,还是主观臆测。不到2万元钱,上天入地口省肚攒牵肠挂肚地还了15年!这哪是新闻,狗血剧情较之肥皂剧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包工头偿还欠薪固然是诚信,该点赞!但也不能动辄就拿诚信说事,啥都归到诚信上!
再者,15年前的2万元,15年后价值绝不对等,如要偿还,也该连本带利。有人会说,凭什么!欠薪的是工程部门,又不是包工头。是呀!他为何要揽下还钱的诚信和荣耀呢?他本可以报警、起诉,用法律为自己正名,为农民工伸张正义,这样更明智,更让人信服。但他没有,这也让他那被冠以诚信之名的15年的还薪之路,布满猜疑和不确定性。
年关,农民工,欠薪,这些词语本就抓人眼球。“信义包工头”一出现,加上煽情的报道,谁也无法阻止它“上头条”。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信之道,你懂得,它需要弘扬、倡导,但不能做作、作秀。“信义包工头”是诚信,也是公益广告,只是拜托了,别再挑战观众的智商好不好!
(长江网 葛亚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