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高峰期,铁路部门最近又屡屡登上头条,而最具有可读性的一条,莫过于网购火车票的乘客姓名可以随意填写,有乘客使用动漫人物名的,有记者化名“庆丰包子铺”的,所购车票在窗口取票、闸机验票、持票乘车环节都没有问题。对此,社会讨论乃至调侃还没有发酵,铁路部门就及时作出变更,自1月13日某时起,在网购火车票的票面上,姓名信息无论真假都不再显示。
客运列车实名购票制从2012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设计目的在于遏制住“黄牛”倒票行为,为此,乘客购票、候车、退票转让难度加大,尤其是对于那些不能熟练使用网络途径购票、不习惯随身携带身份证件的民工来说;客运部门信息录入、查验等工作量激增,组织客流、更新候车模式也成为新的难题,整个铁路运营系统为实名购票制所付出的制度实施成本确实提高了。两年过去了,当恶搞版的乘客姓名出现在车票票面上时,人们才发现,实名制购票当中,铁路部门其实并没有和公安部门系统联网,无法辨别身份证信息的真伪,仅能依靠火车站工作人员“肉眼”查验;换句话说,实名制购票从技术水平上,仍然停留在较为原始的层面。
技术水平不敢依靠、制度成本切实提高,关于实名制购票的利弊论证,就必须从目标适当角度来考虑。实名制购票当真遏制了“黄牛”倒票行为么?从各地新闻报道、乘客购票体验、甚至铁路部门自述工作困难中,人们不难知道,作弊刷票、网上“黄牛”愈演愈烈,12306网站系统遭受网上“黄牛”的攻击和破坏屡屡瘫痪,春运仍然一票难求。如果一项制度的实施成本远高过实施效益,利弊毕现。
铁路部门关于化名订票的解释,证明了实名制购票的制度弹性,看似是为乘客方便考虑的人性化执行,实际暴露了制度本身的漏洞和低可行性。此前,有学者对购票实名制打击倒票的制度设计作过法理分析,如果上车查验时票、证、人不符,按照制度预设不能乘车,但“人”已经持票证候车上车,则足以证明其乘客身份,推定事实和事实之间的矛盾,表明制度预设缺乏合理依据,也不会产生合理结果。实名制购票制度先天性地存在不可解的法理悖论。
在世界范围内,地铁、城市轻轨和城际列车并网运行,售票检票无人化、自动化,早已成为轨道旅客运输的发展趋势,而我国铁路部门在售票检票环节,仍然秉持着“查”、“管”的思维模式。火车票实名制的推出,缺乏生活观察,缺乏技术支持,缺乏法理支撑,缺乏现实效益,毋宁说只是计划经济“配给式”管理方式的一种一厢情愿的延续。从最基本的市场规律来看,车票难买表明了火车运力的供不应求,铁路部门不在提高铁路运输的技术水平、改善运输企业的经营管理等方面作出努力,而是攥紧“查”的权力,诉诸加压管理,出现漏洞则一“限”了之,是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的。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