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国内·社会

“在豪华衙门中哭穷”当反思机制

发布时间:2014-01-01 08:43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在豪华衙门中哭穷”当反思评定机制

近几年,黑龙江海伦市一边四处“哭穷”申请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一边变相投资近亿元兴建政府大楼,继去年成功戴上“贫困帽子”,今年又搬进竣工不久的“豪华衙门”。这种“穷”“奢”通吃、自相矛盾的做法,不仅造成不良社会观感,也引起当地干部群众质疑。(12月25日新华网)

海伦市一边“哭穷”,一边建“豪华衙门”,值得反思。随着各地经济的发展进步,人们生活水平节节攀升,扶贫标准也应“水涨船高”,提高贫困县进入门槛,显得十分必要。特别是,进一步完善贫困县进入、退出机制,对贫困县进行动态管理,是提高扶贫效率,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而在对贫困县进行动态管理上,应推行救济与制约并行的“双轨制”。

不可否认,过去,我们在对贫困县的管理上,一直仅是救济机制在唱“独角戏”。贫困县最初仅仅是国家作为扶贫工作对象确定的,但后来附加在它上面的很多优惠政策使得它可以享受很多开发扶贫以外政策优惠。一方面,贫困县可以得到可观的扶贫资金,另一方面,不少优惠政策也与贫困县绑定,只有贫困县才能享受到。正因为入选贫困县拥有享用不尽的政策优惠,才使得一些贫困县早已脱贫却舍不得扔掉这顶象征落后的帽子,仍然躺在救济机制的温床上坐享其成。

事实上,贫困县一边“哭穷”,一边建“豪华衙门”,海伦市并非是个案。一些地方头戴贫困县的帽子,却热衷于讲排场、比阔气,大兴奢华之风。比如,有的地方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破烂不堪,却投入巨资修建豪华的政府办公大楼;有的地方部分群众尚未解决温饱问题,政府部门却在“三公”消费上大手大脚,坐豪华公车,赴豪华公款旅游,吃豪华公款酒宴。究其原因,要么是打肿脸充胖子,恣意挥霍扶贫项目资金,要么是“伪贫困”,骗取国家的扶贫项目资金,去填补奢侈“三公”消费的窟窿。

因此,对贫困县实行动态管理,关键是要引入“制约机制”。

首先,应对贫困县的“三公”消费标准设置上限,规范公务消费行为;同时,禁止贫困县新建政府办公大楼;再者,对国家和地方投入的扶贫项目资金,要加强使用情况的审计和跟踪管理。如果发现有地方存在奢侈“三公”消费、新建政府办公大楼、挤占扶贫项目资金等违规行为,不仅取消其贫困县资格,收回优惠政策和扶贫资金,还要对地方党政主要负责人实行责任追究,以此倒逼地方敬畏国家扶贫政策,将宝贵的扶贫资金真正用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刀刃上。

  张西流

来源:京江晚报 作者: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