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贺岁片狂欢到没到高潮?
进入12月份,国产的《无人区》、《扫毒》、《风暴》、《四大名捕2》接踵而来。冯小刚导演的新作《私人订制》也于近日开映。然而今年12月的第一周,中国电影总票房产出仅约4亿元,远不及“国庆”时的6.3亿元,更别说“五一”时的9.42亿元了。贺岁档票房缩水,为近十年来的首次“逆增长”。如此,前戏或可继续,高潮今年怕是等不到了。
贺岁档本就是个营销概念,一部电影是否受到欢迎,档期不是决定性因素。几张熟脸,再贴上个贺岁标签就包赚不赔的好日子一去不返了。找乐子的方式实在太多,当然也包括烂片,吐槽、神评。
有电影台词里说:干电影的门槛实在太低。还真不是戏词,事实如此。因为门槛低,所以烂片多。问题真出在电影生产者?否!实在是观众太贱。电影好你去看很自然,电影不好,你说偏要看看究竟烂到什么程度,这是什么逻辑?可喜的是,以目前的贺岁片票房来看,不少人已脱离“贱民”身份,幸也。
中国电影人不可谓不勤奋,几十年来拍摄了大量最终走进CCTV6院线的作品。我至今纳闷究竟是这些作品成就了CCTV6?还是CCTV6往生了这些作品?
电影是创造者的艺术,更是欣赏者的艺术,但归根到底是欣赏者的艺术。再好看的电影没人看也是枉然。(当然,我这里指的是商业电影。小众的艺术电影或其他类型的电影不在此列。)再劲爆的场景、再可乐的噱头、再美好的情怀,观众不买账也是白搭。经济学总结是没抓住市场,政治学概括是没走好群众路线。
插句题外话,各大移动运营商正运筹帷幄即将全面铺开的4G业务,国字号的那哥儿几个要是别太黑、真给力,网络、特别是移动网络真的将再造我们的生活。一部高清电影两分钟即可下完。你怀揣硬盘,头戴防噪高保真耳机,走到哪儿都是影院啊。为什么还要去影院?请给个理由先。
可人类天性就是爱聚集的,群居是灵长类动物的属性。现代人类最有意义的聚集之一就是进影院。开会更有意义!这谁说的?报上名来,会,管您够。
人们聚在影院同悲同喜同那什么,代入感强一点的人换个把小时人生也未可知。不在影院能做到吗?也行,但质量一定大打折扣。你没了与影像的契约,没了和同类的共振,没了公共的仪式,你就剩下孤独了,而“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前些天我去一小剧场看了部叫《奇葩啪》的歌舞喜剧,找着点久违的聚集感。演员近在咫尺,故事仿佛熟悉,有那么一小会儿,我产生了离座上台的恍惚。戏嘛好评恶评都有,我不想搀和,我只是在意我找到的那么一点聚集感。
聚众又不敢,那就聚集吧,找个有意思的地方。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金山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