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文化·教育·体育·娱乐

“多功能”大学生只是免费劳动力

发布时间:2013-12-28 08:35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学生应根据兴趣爱好和人生规划,在高校进行有目的的个体学习生活。只是,通过最近一系列的新闻报道,我发现大学生已被开发成“多功能”的了。

这不,12月19日上午,河南省中原工学院的近百名大学生接到通知,要参加学生社团组织的“社会实践”——其实就是戴上安全帽在工地冒充民工,在寒风中站两个小时等公司领导视察。(12月21日《大河报》)

大约在两个月之前,贵阳的837名大学生在一天之内成了“特警”。原来,当地要对54栋违法建筑进行拆除,于是从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贵州大学等院校学校找学生壮声势。更为普遍的功能则是,强制大学生定点社会实践。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安排千余名在校学生到青岛富士康实习,不但实习专业不对口,站在流水线上的大学生10天内4个晕倒。可学校表示不参加实习者不发给学位证。

其实,大学生“多功能”的表现还有很多。比如帮助学校和教师进行日常的管理,硕博还可能成为导师的临时工,做志愿者为学校挣钱捞名更是普遍——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多功能开发,为的是赤裸裸的经济利益。利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冠冕堂皇的旗号,免费使用大学生的劳动力。大学生功能越多,就越能为学校赚钱,最不济也能捞名声。

之所以出现这种怪现状,根源在于高校管理体制的扭曲。高校之内仍然是半军事化的管理体制,教室、食堂、宿舍等全都是集体管理,再加上行政权威和教学权威说一不二的权力,让大学生的一举一动不得不受制于人。这些有悖于常识甚至人性的“多功能”,大学生参与了才会得到属于自己的东西,比如实习证明和学位证书。如果不参与就会被当成异类,会被躲在管理制度之后的人“整”。

正因如此,本应该由大学生为主体进行的自我管理,也成了形式主义。学生会不过是学校管理的代名词,只听学校的不听学生的。各种社团则是根据爱好形成的松散联合,没法给学校带来压力。由于无法形成紧密团体组织的大学生,在面对以权威面目出现的教职工时,大学生唯一的选择就是被动服从。甚至有的人患上了斯德哥尔摩症,以学校设定的目标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而忘了自己最初的理想。

“多功能”开发是把大学生当成了机器,对付部分高校这种毫无底线的剥削方式,多元化的生活才能叫醒大学生,并鼓励他们自我发现走向社会和未来的道路。

  

  文/赵查理

来源:红网 作者:赵查理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