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荒”,这个词在2008年后出现在普通老百姓的视野中。相隔一年后,“最难就业季”诞生,今年,又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一向被认为是廉价劳动力输出大国的中国,普工、技术工高薪难求,而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却难找工作,大学生就不能去填“民工荒”的空缺吗?
从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来分析,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研发、销售、管理等多方面环节都缺乏优势,而这些正是大学生这类专才的用武之地。僧多粥少,大学生若在这些环节缺乏优势,自然挤不进管理层。
一些优秀大学生也坦言,在选择工作时也会有困扰。一边是希望进入更加稳定、薪资优厚的国有企业或外企,另一边是这些单位用人需求少、各种要求非常高,只能选择民营企业或者生产型职工、服务性行业。
再谈“提高收入”,这个词,“看上去很美”。一位来自无锡的水电工师傅说,他开工一天,可赚三四百元。这个收入,乍一看让人羡慕,然而细想,却无法让人忌妒。社保医保自己交,福利为零,一旦出现状况,就没了收入来源,子女教育,无暇顾及。
所以看似缩小的收入差距,却因为各种保障和权利的缺乏显得仅是安慰,而社会大众对外来务工人员和蓝领的尊重、认可、包容,还是不令人满意,幸福感,总是远远的。
想要大学毕业生去填“民工荒”的空,教育是一方面,观念是一方面,保障是一方面,调整产业结构,又是一方面,这是一盘大棋,一两个人下不好,却需要每个人都好好下。
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