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你言我语

“非遗”传承别总盯着课堂

发布时间:2013-12-12 07:38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4日,在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审议后,珠算正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我国第30项被列为非遗的项目。而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珠算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10年前退出小学教材,专家称不排除重回课堂。(12月5日《新京报》)

珠算是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伴随中国人经历了1800多年的漫长岁月。它以简便的计算工具和独特的数理内涵,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珠算与此前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书法、昆曲、古琴等29项文化技艺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独特优秀文化的符号,浓缩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入选是一种肯定,同时也是对传承的一种期待。

但是,对于非遗的传承一直都是尴尬的话题,已经入选世界非遗名录的30项技艺中,除了端午节、书法之外,几乎都面临着传承无人的困境。原因其实并不复杂,这些文化技艺已然失去了现实的生存土壤,实用性的失去,已然使得其生命力变得相当脆弱。即便如中国书法,与汉字关联紧密的技艺,也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勃兴而日益式微,写不好汉字的人越来越多,那么让所有的人都能够静下心来练上几笔书法,只能是奢望了。

珠算亦是如此,珠算20年前还是会计职业的必备技能,10年前还在学生教材里有一席之地,会计电算化取代珠算,其实是技能工具化的替代,退出历史舞台其实必然。那么,脱离了实用性,珠算不用来算账,学珠算可能就是纯粹打算盘的游戏。以此类推,很多非遗的传承徒有外壳,只剩下外在的形式了。如,学昆曲、古琴,换不来三斗米,离普通大众注定很远。

一些技艺申遗成功的同时,入课堂的声音便随之出现。逻辑亦很简单,大致跟“足球从娃娃抓起”如出一辙,只是这样的倡议仅具理论意义。别的不说,书法进课堂不管从那个角度提出的,至少到如今普及尚有难度。再者,这么多非遗的技艺,离现实的需要很远,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学而无用,且不说是不是种包袱,学过后便还给老师,也没实质意义。更何况,教育不是一个筐,啥都往里装。

“非遗”的价值内涵,并非外在的形式,而是智慧与创新。如珠算其实是建立在五进制与十进制基础上,数理计算的智慧创造,是思维的成果。又如,木结构建筑则是建筑力学原理与材料科学的完美结合。类似的这些成果,在历史长河中得以传承,创新便是其生命力。放眼历史,文化其实是进化的。换言之,文化需要传承其样式之内思维精华与创造精神,要传承是这些基因,创新则是其律动不息的生命源泉。非遗亦是如此。我们有全球最多的入选名录,说明我们文化曾经因创新而辉煌,那么真正将这些遗产传承下去,创新才是唯一的出路,让文化各种基因重组、融合,催出领先世界的文化成果与文化样式。“非遗”传承别总盯着课堂,当成娃娃的事,而应把希望寄托在未来。(木须虫)

来源:光明网 作者:木须虫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