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武汉的崇仁路小学,11岁的杨赡闻算得上名人,从一年级起陆续担任班长、中队委和大队委,如今刚刚被同学们一致选为“学生校长”。“这孩子成绩一直列班级前3名,情商非常高。”五(3)班班主任谭小明老师说,班级同学之间有纠纷,肯定是由他来调解。杨赡闻的妈妈介绍,“在儿子的情商培养上,已经花费了6万余元。”
(11月19日《现代快报》)
向校长提建议被采纳、调处同学之间纠纷、被同学公推为“学生校长”,杨赡闻“高情商”的优秀表现令人称道。不过,面对其家长为孩子“3年花6万学情商”的“异常”举动,许多网友提出质疑。
其理由不外有三:其一,不是每个家庭都如这位家长那样“家境殷实”,可以每年拿出数万元钱供孩子训练情商;其二,情商不是花钱买出来的,而是一个需要渐次培养的教育发展过程;其三,不能以大人们的功利心态培养孩子,这样的“情商”教育势必会误入歧途。
平心而论,人们的这些质疑微词不无道理。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在整个教育体制尚未完全摆脱应试教育桎梏的语境下,这位家长积极尝试对孩子的“情商”教育、并敢于为此投资付费的探索精神难能可贵。尤其是“我希望从小培养儿子的情商,反倒是奥数、作文培优等可以缓一缓”的别样认知,更是在抱有“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盲目心理、热衷于为孩子“择校”、“报班”跟风行为的众多家长中独树一帜。
这种与素质教育合拍的观念更新值得肯定。
在诟病应试体制、崇尚素质培养的当下,人们对情商训练缺失的教育短板有目共睹。尤其是独生子女一代表现出的高智商、低情商状况,比如性格孤僻、意志脆弱、缺乏感恩、不耐挫折等人格缺陷,更成为不容忽视、亟待破解的社会隐忧。
但是看清病症并不等于获得了治病的良方。现实生活中,鲜见有人为打破困局而身先士卒。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位家长的投资情商教育无疑具有积极的破冰与导向效应。
其实,情商培养也需要“从娃娃抓起”,甚至应当先于智力开发。《弟子规》“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的开篇总叙,讲的就是“先做人后做学问”的道理。而卡耐基对“成功等于85%关系能力加15%专业能力”的解读,更直白了情商教育的重要性。期待“花6万学情商”育儿导向,能够激发人们对情商教育的关注与践行。
张玉胜